人民网
人民网

新疆大叔用“鸟语”唤醒春天

2024年04月09日10:59 | 来源:新疆日报
小字号

4月6日,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春光明媚,初现芳华。在一池碧水的鉴湖边,三三两两的游人正在休闲。忽然,一声清脆婉转的鸟叫声穿破晴空,人们都好奇地望向枝头,还未吐绿的枝条上并不见小鸟的身影。四处寻找,才发现“音源”来自一位仰面朝天发出鸟叫声的光头大叔。受到人们关注,大叔更来劲了,一会儿是画眉鸟的叫声,一会儿是布谷鸟的叫声,叽叽喳喳响成一片。

鉴湖前的空地变成了临时舞台,大叔一边表演一边还不忘与人群互动,“怎么样阿姨,我学得像吗?”“像!”一旁的老太太竖起大拇指。“我再给你们学个狼叫。”一时间,山谷里的狼啸近在耳边。“还想听什么声音?”大叔请“观众”点播,公鸡打鸣声、婴儿啼哭声、窜天猴鞭炮声……他惟妙惟肖的演绎赢得了掌声和赞叹,也让进入公园的人们收获了一份来自春天的意外问候。

新疆大学新闻学专业大三学生刘占东和两位同学被当场“吸粉”,他们用手机记录下这场偶遇的“演出”,并与大叔互加了微信,一路跟着他在园中漫步,听他讲自己的故事。

大叔名叫阿不列孜·木沙,在自治区水利厅工作,口技是他的业余爱好。从小生活在石河子农村的阿不列孜,对声音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那时候一到夏天,我就睡在家里的院子里,早晨常常被鸟叫声唤醒。”从吹口哨,到学习鸟叫、模仿周围各种声音,他发现自己可以很轻易抓住声音的特点,并模仿得惟妙惟肖。“光是狗叫,我就能从小狗、大狗,模仿出不下10种声音。”一开始,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特殊的天赋。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电视上看到了口技表演,才知道这是一种很少有人能掌握的技艺,从此便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

阿不列孜给自己起的微信名是“爱鸟的人”,他学习口技的老师是大自然,“我最喜欢到大自然里观察各种动物。”有些声音没听够,或一时抓不住特点,他就录下来回家反复听。电视里播放的《动物世界》是他最爱看的节目。为了保持舌头和嘴唇的灵敏度和柔软度,他从不吸烟,喝酒也只喝少量啤酒。阿不列孜还无师自通掌握了一套练习口技的运气方法,通过不断练习和学习,掌握了50多种口技声音技巧,包括模仿各种动物类、人声变化等,仅鸟叫声就有20多种。

在乌鲁木齐成家立业后,阿不列孜的口技才艺最初只在朋友聚会、婚礼等场合施展一下。2006年,他被邀请参加了新疆电视台《百姓故事》栏目的录制,节目播出后,阿不列孜声名鹊起,全国各地的演出邀约不断。

2008年,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邀请他做了专场表演,现场专家学者对他不借助簧片等道具,只用口、唇、舌、喉、鼻发声器官表演的口技绝活进行了采样、录制和分析。“那天的音响设备太好了,现场专家们为我的表演使劲鼓掌。”阿不列孜说。

2011年,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3团录制,阿不列孜的口技表演艳惊四座,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这种口技表演我从没见过,真是太棒了。”主持人付玉龙对他这种只凭一张嘴“原生态”表演的方式叫绝。

在全国各地表演或出差时,阿不列孜不放过任何机会采集富有当地特色的声音。在海南休假时,为了学习孔雀的叫声,他起早贪黑往动物园跑,直到他模仿的孔雀叫声招来园里大大小小的孔雀“开会”,他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越了解口技,就越觉得它不单单是一种声音的技巧,而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在北京,阿不列孜还拜访了口技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口技代表性传承人牛玉亮,两人约在公园里切磋技艺,牛玉亮老师对他的口技表演大加赞赏,希望他坚持下去。

口技起源于上古时期,人们狩猎时模仿动物的声音,来骗取猎物获取食物。战国时期,《孟尝君夜闯函谷关》的故事里曾将“鸡鸣狗盗”的口技技艺运用到了军事上。到了宋代,口技已成为相当成熟的表演艺术,俗称“隔壁戏”,到了清代已属“百戏”之一种。“禽鸟百兽一身带,真假难辨惊满堂”,凭借其高超技艺和出神入化的表演,口技已是我国脍炙人口的一种表演艺术。

一路跟着阿不列孜在公园里踱步,看他不时学鸟叫逗着路人四处寻找,或是引来远处枝头的小鸟回应,3名大学生越发佩服,也忍不住学他吹口哨,无奈只能发出微弱的嘘声。“太难了。初中时学过课文《口技》,这次身临其境看阿不列孜大叔的表演,才体会到这门技艺的神奇。”刘占东说。

有鸟儿从远处的枝头循声而来,落在近处的树上鸣叫。阿不列孜说:“这是乌鸫的叫声,以前在乌鲁木齐没见过这种鸟。这几年生态环境好了,鸟越来越多,有好多是过去没有的。”他的鸟叫声太过嘹亮,以至于盖过了公园里真正的鸟叫声。

“口技这种艺术形式虽然小众,但给人美好的视听享受,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少人说想和我学习,我也希望能申报成为口技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成立自己的口技工作室,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阿不列孜说。(高芳)

(责编:陈新辉、杨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