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鸣:新疆雪豹保护的见证者

世界雪豹看中国,中国雪豹看新疆。作为全球雪豹重要栖息地的新疆,分布着大约1200只—2000只雪豹,数量约占中国的一半。从阿尔泰山、天山到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等高海拔山地,都广泛有雪豹分布。
“过去20年,新疆积极推进雪豹保护研究工作,完成了从单打独斗到联盟作战的发展跨越。公众保护雪豹的意识不断提高,为全球雪豹保护事业作出了贡献。”3月3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我国较早从事雪豹研究的专家,2005年马鸣率领新疆雪豹科考团队,在天山托木尔峰木扎特河谷地带通过红外线自动照相机,成功拍摄到32张清晰雪豹照片。这是中国首次拍摄到雪豹在自然环境下的影像,在国内外引起巨大轰动,也将新疆的雪豹保护研究提升了一大步。
“为了拍摄到雪豹野外环境照片,我们在2004年就开展了野外调查准备工作,算起来至今正好有20年。”马鸣说。
雪豹是分布海拔最高的猫科动物,最高的分布记录超过海拔6000米。由于雪豹栖息在人类难以生存的严酷环境,加之活动隐蔽、种群密度低,科研人员研究雪豹非常困难。
马鸣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从事野生动物研究。他回忆,二十年前,国内雪豹研究还是空白,科研人员进行野生动物调查时,顺带对雪豹有一些了解。鉴于新疆是雪豹分布的重要区域,2003年国际雪豹基金会决定在新疆开展雪豹调查工作,寻找愿意承担项目的科研人员,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基金会工作人员找到我,希望能承担项目。我当时也很犹豫,后来经过争取,国际雪豹基金会决定提供一批红外线自动照相机,才让我有了信心。”马鸣说。
2005年冬天来临,山区降雪后,马鸣率领的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12人联合考察组,前往新疆天山主峰托木尔峰木扎特河谷地带开始了雪豹寻踪调查。这次调查累计在野外工作71天,布设红外线自动照相机36台,16个地点拍摄到雪豹照片32张,取得丰硕成果。
2006年2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了雪豹调查首批成果,拍摄的清晰雪豹野外照片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人们第一次看到了野外环境中雪豹的真实面貌。
“这次调查对推动新疆雪豹保护意义深远。”马鸣说,此后,新疆逐渐加大了雪豹保护力度,雪豹科学研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此后十年间,马鸣参与开展了新疆各地的雪豹调查研究工作,足迹遍布天山南北。2013年,马鸣以第一作者身份出版了国内首部介绍雪豹的著作《新疆雪豹》,回顾了10年来新疆雪豹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寻找和监测雪豹的野外基本调查方法,还通过野外考察日记的形式分享了追踪雪豹考察经历。
“我从事雪豹研究工作有20余年,前10年见证了新疆雪豹保护研究的从无到有。后10年,经历了从单打独斗逐渐走向联盟作战的阶段。”马鸣说,近年来,新疆涌现出以“荒野新疆”等为代表的一批民间雪豹保护公益组织,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加入雪豹保护事业。同时新疆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国内雪豹保护合作,参加并举办了国际雪豹论坛,与青海、甘肃、西藏等地发起“中国雪豹保护网络”,致力于统一行业技术标准,提供调查和保护技术培训。2023年,新疆加入青藏高原雪豹保护联盟,进一步推动雪豹保护技术合作,提升雪豹保护工作水平。
如今,已经67岁的马鸣仍在为雪豹保护事业忙碌,推进科研项目、参加交流会议、开展科普授课……持续为雪豹保护事业贡献力量。“过去20年,虽然我国雪豹保护研究取得巨大进步,但我们对雪豹的了解依然不够深入,有赖于青年一代,坚持不懈研究下去,保护好这一珍稀物种。”马鸣说。(曹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