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新疆频道

新疆克孜勒苏军分区迈丹边防连:一片丹心映边关

本报记者 杨明方
2023年09月17日11:0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人民日报》(2023年09月17日 06版)

  巡逻小分队在描红界碑。

  连队战士与他们帮扶的迈丹小学学生在一起。

  连队官兵走进边关牧区宣传政策法规。

  校外辅导员彭国棋正在教孩子们唱歌。以上图片均为刘南松摄

  在新疆漫长的边境线上,驻扎着多支边防部队,他们驻守一方、稳定一方、造福一方,用实际行动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新疆克孜勒苏军分区迈丹边防连就是其中一支。

  ——编  者 

  在祖国西部边陲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距离边境线直线距离仅10余公里的玛依丹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抵边村。61年前,随着迈丹边防连的官兵来到这里驻防,人们习惯上把这里称作迈丹村。在这里,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携手并肩,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村里有座“感恩碑”

  一路穿越戈壁,翻山越岭,来到迈丹村。主干道旁,一幢幢富民安居房整齐有序。村子中央,有一座圆形基座的高大石碑,石碑正反两面是两行红色大字:“永远感恩共产党”“世代铭记解放军”。碑顶是一个红色的五角星,在蓝天白云下分外耀眼。

  村支书倪高翔介绍,这是村民自发设立的“感恩碑”。“感恩碑”下的圆形底座,象征着柯尔克孜族的毡房,长方形的碑体象征着解放军的边防哨所,寓意着“一处毡房就是一个哨所,一位村民就是一个哨兵”。

  今年80多岁的连队原副政治指导员沙力曼·阿布都热依木介绍,1962年,迈丹边防连官兵刚来驻防时,这里还是一片戈壁滩,周围是光秃秃的连绵群山。牧民居无定所,都是住在破旧漏风的毡房中,一天能吃上一顿饱饭都是奢望。

  为了让村民过上好日子,官兵刚刚安营扎寨,就开始在盐碱地上种树。有了树,才能让荒凉的戈壁滩成为绿洲。刚开始,一年栽种近千棵树苗只能存活几棵,但一代代连队官兵接力在戈壁滩上挖沟修渠,植树造林。新兵下连队都要去种树,认领树苗,呵护小树成长;老兵退伍也要种树,向自己的“责任树”道别……如今,曾经的几棵树变成了成片的树林,官兵累计为驻地新建草场1000余亩、植树6万余棵。

  环境变好了,原先搬离的村民也陆续回迁。当年只有十几户人家的聚居点,如今已发展成1700多人的村庄。10年前,当地村民以这片树林为中心建起迈丹新村,村民们亲切地把这片树林称作“戍边爱民林”。

  连队门前的“五星杨”见证了迈丹的变化。这棵杨树枝繁叶茂,高三四十米,两三个人才能合抱。更为奇特的是,它的每一根枝条,掰开横断面都是一个规则的深褐色五角星,官兵们亲切地称其为“五星杨”。

  在迈丹村主干道一侧,是村里的“连心大巴扎”。在这里,烤包子店、百货超市、快餐店、台球厅等商铺一家挨着一家。数十年来,在边防连官兵的帮扶下,迈丹村先后建起地毯厂、刺绣厂,打通网络销售平台拓展销路,解决了不少村民家门口就业问题。连队主动帮助村民新建及改造棚圈,聘请专家开展授种养殖技术培训,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实现脱贫摘帽。

  2021年,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援助30万元,当地部队投入15万元,在迈丹边防连斜对面建起“惠民驿站”,为过往牧民提供应急医疗、饮水休息、通信联络、避难应急、电子商务、政策宣讲、草料应急等惠民服务。老乡们平常网购的快递也放在这里,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来这里求助。边防连副政治指导员卡马力丁·买买江说,“把驿站建在部队门口,就是为了方便我们更好地服务当地群众”。

  心心念念“谭军医”

  富裕起来的迈丹村柯尔克孜族群众感恩共产党,感谢边防连,很多村民心心念念,希望再见到当年无私帮助过他们的“谭军医”。

  今年76岁的买买提玉山·吾斯曼老人是这里最早的一批护边员,年轻时当过民兵连长。他说,50年前,他曾因肠胃疾病疼得死去活来,边防连的“谭军医”及时赶到,用连队的发电机发电为他做了手术。

  另一位名叫买买提江·木沙的乡亲说,大约30年前,他3岁的儿子高烧昏迷不醒,当时以为没救了,都已经要给孩子准备后事了。边防连“谭军医”和干部战士得知此事,想尽办法,从鬼门关救回了孩子的命。现在,孩子长大成人,成为一名人民警察。

  “谭军医”的故事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难道有一位在迈丹边防连工作了30多年的军医?经过深入挖掘,我们发现,迈丹村柯尔克孜族群众心心念念的“谭军医”,其实并非同一人:上世纪60年代那位军医姓“田”,名叫田应学,现居住在陕西西安;上世纪90年代那位军医姓“唐”,名叫唐良军,现居住在四川成都。柯尔克孜族群众说普通话带有口音,听起来好像都姓“谭”。

  乡亲们忘不了当年帮过自己的军医。前不久,买买提江·木沙带着儿子专程前往四川成都,见到了当年的救命恩人唐良军。得知买买提江·木沙要过来,唐良军早早在机场等候。虽然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他们还是一下就认出彼此,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30多年了,买买提江·木沙还记得我,这么远来看我,我觉得很惊喜。”唐良军说,“以前逢年过节,老乡们都要到连队来看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结下深厚的情谊。”

  “谭军医”的故事在帕米尔高原上广为流传。迈丹村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迈丹边防连政治指导员马庚赟说,迈丹村村民时时心系边防、人人投身边防,护边员人人自领责任区协助官兵巡逻,各个点位有许多牧民自刻的“中国石”。

  “国门小学”播种希望

  从迈丹边防连驻地向西2公里,“国门小学”迈丹小学静静伫立在这里。

  步入校园,操场四周,陈列军事装备模型的国防长廊,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英模、卫国戍边英雄群体、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等的英模墙,映入眼帘。浓厚的红色教育氛围是这所学校最大的特色。

  曾经,迈丹小学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固定场所。一位老师、一块简易黑板,就是这所学校的全部。1980年,当地官兵帮助当地师生建起了第一间固定教室;1987年,连队又帮助修建了第一间砖房教室。如今,迈丹小学不仅有崭新的教学楼、功能齐全的食堂、存书颇多的图书室、温馨舒适的学生公寓,还让前来就学的迈丹村的孩子们在这里免费吃住,所住的宿舍也通了暖气。

  “学校缺什么,我们就尽力帮什么。”迈丹边防连所在团政委谢建乐介绍,从2013年开始,他们协调专项资金,对迈丹小学进行整体翻新改造,又陆续帮助迈丹小学建成学生宿舍、食堂等基础设施,最多时可供100个孩子住校生活、满足210余名师生用餐。迈丹边防连还组织大学生官兵成立迈丹小学校外辅导员小分队,先后选派720余人次,定期给孩子们辅导功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我们要团结友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边防连炊事班班长高彬正在给迈丹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上国防教育课。高彬讲得用心,孩子们听得认真。“我们非常喜欢解放军叔叔给我们讲课。我要好好学习,将来也要参军入伍,报效国家。”正在听课的学生阿尔达别克·玉山说。

  迈丹小学党支部书记玉先艾力·买买提依布拉义说,连队官兵们在学校不仅给孩子们开展国防教育,还会给孩子们教国家通用语言、体育、数学,为这里的孩子们种下希望的火种,让他们受益一生。每当官兵们来这里上课,孩子们都兴奋地簇拥着解放军叔叔,孩子们的作文、图画、小报中,处处都是他们心中的“解放军叔叔”。(吴浩楠参与采写)

(责编:李龙、杨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