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福海县“党建+”融合型工作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建设迈上新台阶

2020年10月10日15:18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近年来,新疆福海县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党建为统领,通过一系列“党建+”模式,打好脱贫致富奔小康“组合拳”,实现基层党建与乡村经济发展互动双赢,为乡村振兴建设交出了一份“美丽答卷”。

“党建+人才”为乡村发展安装“强力驱动”。开展优秀“乡土人才”信息普查,依托“访惠聚”驻村工作,通过村级调查摸底、乡镇核实推荐、县委组织部审核认定,将389名种植、养殖大户、手工艺能人、致富带头人等纳入“乡土人才”库,联合县委宣传部、商科工信等部门对接当地企业,举办“创业大赛”“奶驼养殖技能人才”“ 广汇杯乌伦古湖冷水鱼烹饪大赛”等比赛11场次。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协调新疆大西部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福海旺源集团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培养基地等18个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师傅带、基地培、自己干”等方法,先后培养出旅游商品开发、民俗手工艺品制作、特色农产品加工、农牧特色种养殖等地区重点领域“乡土人才”127人。组建 “援疆人才技术帮扶智囊团”,100余名援疆骨干和300余名“乡土人才”结成“1+X”包联对子,形成服务队,通过编印服务联系卡,公布业务专长等方式,定期联系开展技术指导,解决“乡土人才”创业项目选取、技术难题42项,投入75万元,扶持本地12名“乡土人才”成立创业基地。

“党建+产业”为乡村经济搭配“创新燃料”。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引导群众将土地、牲畜等生产资料流转至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建成标准化农牧业生产基地,通过群众入股、参与经营、定期分红的方式,实现多渠道增收。依托也斯克库木村“红柳精神”村史馆、阿克乌提克勒村“中国·哈萨克民俗第一村”、克孜勒乌英克村“徽派建筑村寨”等特色村,打造集红色教育、农耕体验、特色民宿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体系,吸引农牧民发展集休闲采摘、餐饮住宿、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休闲旅游业,在壮大集体经济同时,加快促进群众增收致富。以党建促脱贫攻坚,积极引导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党组织,推动形成县域实体店+网店经营、乡村+电商销售2种电子商务扶贫发展模式,依托电商专项经费,经村委会申报、乡镇推进、专家评审后,确定建立38个村级电商服务中心,吸引200余名中青年待业群众从事电商销售,集中推广黑枸杞、驼奶制品、瓜子等25种县域特色产品,帮助农牧民群众线上线下交易2639单120余万元。

“党建+生态”为乡村环境点燃“绿色引擎”。建立“乡镇党委+村党支部+驻村工作队+党小组长”的四级基层组织管理架构,实施“示范观摩、整乡推进、整县提升”活动,以乡镇为单位,每月通过村党支部书记述职、包村领导实地查看、群众代表评议、观摩人员交流、乡镇党委书记总结、县级包联领导点评“六步法”,推动各基层党组织在学习交流中取长补短、比学赶超。将生态环境整治与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机结合,每月定期开展“亮身份、亮承诺,比作风、比服务”的“双亮双比”主题活动,实行定人员、定区域、定路线、定时间、定着装“五定”措施,组织1586名农牧民党员带头开展拆危除旧、户厕建设、发展庭院等工作,累计拆除危房2409栋、清理残垣断壁108公里,发放菜苗树苗145万余棵,建设户厕4214座,示范带动3.2万名农牧民群众革除陈规陋习。充分发挥村妇联、村团支部广泛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推进抓党建带妇建带团建促生态环境整治工作,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青年服务志愿行”“最美庭院”评选等特色主题活动215场次,全民齐动手清理垃圾5.6万吨,清理水渠111.6公里、排碱渠1875米,评选“最美庭院”475户,参与党员群众5.6万人次,形成党员带着干、群众比着干、全民共参与的良好环境整治氛围。(张佳辉 吕秋娴)

(责编:李龙、韩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