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雅县古再勒村工作队用心用情谱写脱贫攻坚协奏曲

2020年09月24日10:56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以前,沙雅县红旗镇古再勒村并不“美丽”,全村共521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23户,2017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定为深度贫困村,古再勒村成为了大家眼中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古再勒村是阿克苏地区交通运输局的驻村点,该“访惠聚”工作队进驻以来,紧盯脱贫攻坚,在志智双扶、产业带动、转移就业、文明乡风上持续用力,带领全村贫困家庭实现稳步脱贫,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用情唱响“我要脱贫”主旋律

工作队刚到村里,经过深入了解得知很多村民安于现状,不思发展致富,“等靠要”思想严重。

艾拜·艾木杜力是古再勒村出了名的懒汉,一家4口人仅靠妻子一人管理家中6亩地维持生计,生活十分艰苦,2016年被识别为贫困户。为了帮助艾拜·艾木杜力,工作队想尽了办法,经常上门找他谈话,苦口婆心地给他做思想工作。在工作队的不懈努力下,艾拜·艾木杜力答应了外出务工,经工作队联系介绍,他来到了阿克苏的一家路桥公司,从事野外路桥修建。如今艾拜·艾木杜力不仅戒掉了酒,每个月还有3500余元的工资,2019年他家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为解决村民“等靠要”思想,工作队制订了全面系统的宣传教育方案,利用周一升国旗、农牧民夜校、入户走访等时机,组织干部讲政策、致富能人讲技术、脱贫典型讲奋斗等,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120余场次,组织村干部、贫困户代表外出参观学习,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唱响了“我要脱贫”的主旋律。近年来,村里的富余劳动力纷纷主动找到工作队帮忙联系就业,2020年全村转移就业495人。

用力奏响“产业兴旺”致富曲

古再勒村是远近闻名的“葡萄村”,林果业是该村的优势产业,但是因为村庄偏远,果树品种老旧,村民不懂技术,果品产量和质量不高,导致优势产业挣不上钱。

村民买买提·托乎提,一家3口人、6亩地,为了增加收入,他承包了岳父的12亩葡萄地,因为不懂技术,管理不善,葡萄产量和品质一直上不去,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2018年,工作队3次聘请自治区林科院专家到村里给村民传授指导林果管理技术,并建立了3亩核桃和1亩葡萄科技种植示范田,用于村民林果管理全程化科技培训。在工作队帮助下,当年买买提·托乎提家的葡萄就获得丰收,他家的葡萄挣了2.3万元。当年,村里新建了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扶贫车间,买买提·托乎提将自家的10只扶贫羊托管到了养殖小区,妻子也在扶贫车间实现就业,一家人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买买提·托乎提说:“我学会了葡萄种植技术,妻子也有了稳定收入,每年还能从养殖小区领到分红,相信在党的好政策的帮助下,我们的生活一定过得比葡萄还要甜蜜幸福。”

为帮助村民稳定增收,工作队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先后建设了70亩地的扶贫葡萄园,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扶贫车间、设施农业基地、创业小市场等,并出资购买优势葡萄苗7000余株免费发放给223户贫困户,每年给贫困户送鸡苗、菜苗,彻底打破了该村产业单一的“枷锁”,带动该村畜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多元化发展,让村民实现了从“单一收入”向“双收入、多收入”的嬗变。

用心演绎“文明乡村”新乐章

走进村庄,村容村貌干净整齐,道路两旁鲜花锦簇,家家户户院内用矮墙、栅栏围建起庭院、菜园、鸡舍羊圈,一幅清新美丽乡村画卷尽收眼底。

“人居环境好了,心情自然就舒畅了,大家的精神面貌也变好了。”村民阿力木·亚森说。阿力木·亚森一家6口人,父亲年迈、母亲常年卧病在床,孩子年纪还小,多年的拮据生活摧垮了他的信心。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起上门劝慰鼓励他坚定生活信心,并帮助他出谋划策研究致富门路。在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家发展起来畜牧养殖业,现在已经成为了村里的养殖明星户,家里不仅居住环境大变样,还率先开上小汽车。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垃圾四处堆、苍蝇满天飞。”就是以前古再勒村的真实写照。阿克苏地区交通运输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将文明乡村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下决心改变村容容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文明新风,整治人居环境,树立榜样典型,用文明乡风浸润村民,引导村民转变观念。联系派驻单位争取项目,对全村15条道路进行改建修缮,让柏油路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口,还争取资金为村里安上了200盏太阳能路灯。工作队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家家户户设置垃圾箱,及时清运垃圾,定期开展环境卫生、典型模范评比表彰活动,先后表彰环境卫生示范户、典型模范人物100余人次。现在,村子彻底告别了脏乱差,群众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王玉堂)

(责编:李龙、韩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