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吉木乃县:群众的顶“梁”柱

2020年07月17日22:07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百川书记把我们每家老百姓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放在心上,他是我们村挑大梁的好书记,是我们老百姓的顶梁柱!组织上把他派来我们村来工作,真是我们全村人的福气。”村民口中的百川书记,就是新疆阿勒泰地委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选派到吉木乃县乌拉斯特镇喀拉苏村任党组织书记的梁百川。2017年11月任职以来,他抓党建、促增收、解民忧,在脱贫巩固提升上做文章,成为百姓交口称赞的“实力派”村党组织书记。

提升班子素质 打牢“桩基础”

刚到任不久,梁百川就敏锐地发现喀拉苏村村干部年龄普遍偏大、文化程度不高、能力不强、党员干部精神不振等问题比较突出。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是党的“末梢神经”和“毛细血管”。梁百川始终把提升村干部工作能力作为强基固本的重点工作来抓。他以建设学习型党支部为抓手,实行每周二学习日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带着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建立干部责任清单,引导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落实考勤考核、谈心谈话等各项规章制度。创新实行“四个必须”工作法,即所有干部必须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必须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必须会熟练使用计算机;必须参加县党校电大学习,并获得大专以上文凭。为进一步激励干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计算机等业务知识,采用积分奖励机制。

“梁书记工作有思路,有办法,点子多,他来了以后帮着村里理清职责、规范工作后,大家都被他的工作热情感染了,都争着干、比着干,工作状态也越来越好,群众对我们也越来越信任。”村干部阿娜尔深有感触地说。

创新发展思路 绘好“施工图”

喀拉苏村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村,辖区有草地1500多亩,耕地3400亩,人均耕地不足10亩地,解决群众发展农牧业生产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经过反复论证,梁百川和村“两委”研究决定,在清理土地、产业带动、集体经济增收等方面做文章。通过追收拖欠土地承包费、回收草原生态补偿金、清理私人圈占集体土地、集体土地发包费、国外定居人员土地等多种方式,持续回收土地发包等方式持续增收9万元,人均增收1.12万元。

此外,梁百川按照“党建+三苗工程+旅游”的模式成立合作社,将36户建档立卡户优先纳入合作社,提供稳定就业岗位。以打造“喀拉苏生态园”项目为支撑,积极争取老哈拉苏片区300多亩一般性耕地实施退耕还林项目,通过实施“三苗工程”,积极主导在退耕还林地间套种苜蓿、草苞米等饲草饲料,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农牧民群众持续增收。借助区位生态优势种植风景树、黑加仑、果树、蔬菜,养殖土鸡等,利用四季长流泉水开挖游泳池、养鱼池,因势利导发展绿色旅游经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巧解燃眉之急 甘当“防火墙”

“俯下去做群众的牛,站起来做群众的伞。”这是梁百川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喀拉苏村以前对土地的发包没有统筹管理,老百姓便私下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与土地承包商签订承包协议,群众土地收入损失严重。梁百川立即通过“四议两公开”的方式,将全村1320亩地全部纳入村级管理统一对外发包,根据市场价,重新与承包商谈判并签订协议,2019年将承包费从原来的200元/亩提高到300元/亩,为全村群众挽回损失13.2万元,被群众连连称赞。

村民巴赫加拉提·朱奴斯别克说:“2017年5月,我的儿子胡力达森·巴赫加拉提被检查出白血病,梁书记带头捐款,全村干部和老百姓一共捐款5.8万元,解除了我家的燃眉之急,现在我的儿子已经康复,但梁书记和大家的恩情我永远不会忘记。”

融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梁百川始终关心群众疾苦,经常深入到村民家中走访,和群众坐在榻榻米上喝奶茶聊生产,落实每项政策前,他都和村干部到群众家中问问意见和建议。任职两年多来,梁百川累计走访群众1797人次,协调、办理家庭纠纷、老人就医、耕地灌溉等实事好事40多件。(王亚男 王金贵)

(责编:杨睿、韩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