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之花溢芬芳 民族团结谱新曲

——新疆昌吉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纪实

2020年06月10日19:10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一条条道路延伸到乡村深处;一所所现代化的校园传出琅琅读书声;一片片商贸新区蓬勃兴起;一家家设施齐备的医院为患者解除病痛……这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记录着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

在昌吉这片7.3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回、汉、哈萨克、维吾尔等4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24.4%。千百年来,各族群众休戚与共、亲如一家,绘就一幅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绚丽画卷。

2014年,昌吉州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率先启动并成功创建为首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这犹如一股强劲而又和煦的暖流,涌动在庭州大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昌吉州顺势而为,团结拼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创建促稳定、以稳定促发展,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民族团结实践活动,持续巩固首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成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奏响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和谐的新篇章。

凝心聚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延长和扩大生命线首在凝心聚力。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州党委、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制定出台创建工作实施意见、命名办法、创建标准、考核细则等,对创建工作进行了远景规划,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上下联动协调、社会广泛参与、州县(市)乡3级联动”的“大创建”工作格局。

如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形、有色、有效,长抓常新?自治州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全州宣传工作总体规划,树立“大宣教”理念,涌现出一系列具有昌吉特色和亮点的生动实践。

在玛纳斯县凉州户镇活跃着一支由各族群众组成的金葡萄艺术团,通过新疆曲子、回族“花儿”、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确保党的声音及时传达到群众中去。

提起公益广告《我们是一家人》,奇台县的群众都不陌生,因为参与拍摄的人员都是基层干部和各族群众,所以大家感到真实又亲切,在电视、微信等平台开播后,掀起了“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的新高潮。

2017年1月,自治州率先在全疆建立“昌吉州民族团结一家亲”互联网PC端+移动端双模式宣传平台,关注量达到3万余人,“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步入了标准化、数字化、便捷化的运行轨道。

州博物馆、昌吉市第七中学、呼图壁县世纪园、玛纳斯县乐土驿镇驿站历史文化陈列馆……近年来,昌吉州打造20余个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和40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扩面的创建格局。

如今,农村大喇叭、草根宣讲队、摄影书画展、文艺汇演、微视频等特色鲜明、效果明显的宣传形式将民族团结宣传阵地延伸到千家万户,进一步增强群众民族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使全州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关注民生 小康路上一个人都不能少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州党委、政府聚焦脱贫攻坚,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地区生态保护、民族工作、民生工作结合起来,加快民族地区发展,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用实际行动践行“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承诺。

自治州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投入6.6亿元开展清洁家园、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等6个专项行动,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89个、村庄绿化美化示范村191个,培育庭院经济示范户3091户,城镇市容市貌、乡村村容村貌得到大步提升。

2016年,昌吉州制定《昌吉州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劳动者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意见》,累计实现少数民族劳动者就业2.2万余名,全州10个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村在2016年全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近5年来,全州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大力实施“富民安居”“富民兴牧”工程,9.34万户农牧民实现高标准定居,12.67万户城乡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家庭、棚改居民喜迁新居;持续加大民族地区、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争取和落实国家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2.14亿元;实施兴边富民、特色村寨建设等项目411个;争取民品民贸贴息贷款7亿元……自治州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筑起了坚固堤坝。

近年来,自治州持续加大投入,推动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保、扶贫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现基础上有较大提升,在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增加各族群众收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让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真真切切地体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效。

用心用情 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走进昌吉市第七中学,校园文化墙上生动形象地展示着各民族的民风、民情和民俗。在书法社团活动室里,内初班学生妮尕热·尼扎木丁和同学们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挥笔泼墨,通过书法练习,让她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我是哈萨克族,我们班上还有汉族、维吾尔族、锡伯族、壮族等民族的同学。我们在这里相处得很好,大家彼此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照顾,相处的跟兄弟姐妹一样。”妮尕热·尼扎木丁说。

昌吉市第七中学现有师生2411人,少数民族师生占比72%,有一半以上都是来自阿克苏等南疆地区。近年来,学校成立了15个社团,不但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增强了各民族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2019年,该校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

传承中华文化,塑造时代新人。自治州通过抓实混合编班、混班教学、混合住宿,真正实现各民族青少年玩、学、吃、住“四个在一起”,深入推进“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带动师生、学生、家庭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全州教育系统结对1.9万余户、联系班级5000余个、交朋友9万余人。

与此同时,昌吉州健全双语教育体系,实施35岁以下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师全员培训工程,推行“集中培训、家庭学校、亲戚课堂、毡房讲堂、‘小手拉大手’”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覆盖面、普及率全面提高。

为加大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力度,哈萨克骨雕、民族特色饮食等20余个民族传统文化列入区、州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戈壁花开》《让艾德莱斯靓起来》《金子般的心》等文艺精品深入践行各民族守望相助的理念;大型室内实景民族歌舞《千回西域》演绎本土灿烂文化,成为昌吉民族团结的一张文化名片。

培树典型 掀起团结互助和谐新热潮

呼图壁县阿同汗社区老党员王桂珍数十年如一日帮助各族群众,被人们亲切地称作“阿同汗”(维吾尔语意为“金子般的心”);玛纳斯县“爱心妈妈”团队发起人再娜甫·玛木提多次发起爱心捐助,帮助各族失学的孩子重回校园;吉木萨尔县满城路社区干事巴哈义古丽·尼合买提长年照顾11位生活困难的老人,用实际行动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昌吉市第九小学、吉木萨尔县第三小学不断深化民族团结教育,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校园竞相绽放……

近年来,自治州坚持以各类典型选树活动为载体,深入挖掘民族团结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宣传表彰成绩突出的示范点和模范个人,一批批模范单位和个人充分发挥示范点的引领带动作用,让一段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在庭州大地传诵。

民族团结之花处处盛开、社会进步之果挂满枝头。2019年,自治州4个县市先后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5个民族团结模范集体、21名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38个民族团结模范集体、72个民族团结模范先进个人受到自治区表彰。

从2015年开始,自治州对已命名的各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实行动态管理,3年一届,届满零基启动,重新申报命名,彻底打破了荣誉终身制,推动创建工作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昌吉州现已开展“三年届满、零基启动”一轮次,完成州直和县市单位考核评选1500多家。

2014年,自治州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现已五年届满,根据国家民委有关规定,今年重新申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满天星斗,点亮浩瀚苍穹;民族团结,孕育中华文明。看今日的昌吉,正大步走在以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以增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康庄大道上。(王薇 何龙)

(责编:吐孙那衣·艾先、韩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