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法治乡村建设有力助推脱贫攻坚

2020年04月02日10:09  来源:人民网-新疆频道
 

“在棉花地里干活,一个月有3500元的收入,还不用出远门,我一定好好干。”库尔班·塞买提是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海楼镇团结村的贫困户,去年他与该村棉花种植大户签订劳务合同。

过去,棉花种植户很少与拾花工签订合同,针对这一情况,“法律明白人”给村里棉花种植大户普法,鼓励其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避免产生经济纠纷。在“法律明白人”的帮助下贫困户和村里的棉花种植户签订了劳务用工合同。这是新疆推进“法治+扶贫”,切实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日前,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我国将不断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法治乡村。近年来,新疆坚持以法律服务为引领,以法治宣传为抓手,不断延伸法治扶贫扶智触角,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

从缠访到信法

不比“拳头硬”,法治入人心

“大娘你们慢走,下次有不清楚的地方再来找我!”阿克苏市南城街道司法所的人民调解员亚生·托合提,起身送走了前来咨询的居民,才歇下来喝口水,“以前有的老百姓既不懂法也不信法,街道内各种纠纷矛盾可不少。”

2000年,阿克苏市南城街道司法所成立,街道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社区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为满足每一户贫困家庭的法律援助需求,律师通过进社区入户走访贫困户,主动了解贫困户合法权益保障情况和法律服务需求,为贫困户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实现驻点社区法律援助“应援尽援”。

亚生·托合提介绍说,法律援助精准扶贫让法律援助走进基层最困难群众的身边,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法律服务。

“以前我们想要找个律师很困难,根本请不起律师,遇到事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不了的就上访。” 陈某刚向托万克巴扎巴格驻点社区律师咨询完交通事故赔偿事宜。“现在好了,有免费律师驻社区为我们群众解疑答惑,遇到问题知道该怎么维权了……”

居民在南城司法所集中学习《社区矫正法》。那衣 摄

法律顾问的进驻,改变了南城街道原有的矛盾纠纷解决模式和群众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南城街道辖区现有13个调委会,63名调解员为村民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文书等服务。一年来,共排查矛盾纠纷708件、调解纠纷572件,履行率达100%,成功率达96%。给基层带来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新风尚。

阿克苏优乐律师事务所律师高磊表示,法律援助通过“一村一法律顾问”为载体,不断加强与基层群众的互动,引导群众依法办事,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做到法律顾问多跑腿、困难群众少跑路,真正实现了法律顾问援助群众“零距离”,极大提高了法律援助知晓率和群众受益率。

从糊涂到明白

法治宣传为“扶贫+扶智”加码

“多亏了‘法律明白人’帮我和邻居解决了矛盾纠纷,现在我们不再像‘仇家’,关系又和以前一样好了。”沙雅县海楼镇墩力麦村农民海力力·卡依木说。

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沙雅县以全民普法和守法为重点,探索实施一户一位“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养了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农村“法律明白人”,教育引导村民自觉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形成良好的法治乡村环境。

阿尔孜古丽·依布拉依木是墩力麦村的“法律明白人”。2019年,她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培训班,并取得了“义务法治宣传员”聘书。如今,村民只要有不懂的法律问题,都会向她咨询,邻里之间有小矛盾也会找她调解,阿尔孜古丽·依布拉依木成了当地群众信赖的“法律明白人”。

农村多发交通事故、婚姻家庭、环境污染等专业性的法律问题,“通过法律政策的宣讲,如今农村妇女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都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思想认识也得到了提高,大多数妇女就业增收喜上眉梢。”团结村“法律明白人”布麦热姆·艾则孜说。

集中学习法律知识。那衣 摄

扶贫先扶智,扶智法为先,沙雅县将普法宣传作为法治扶贫扶智工作的重要抓手。2019年,沙雅县法律宣讲员巡回宣讲团深入152个村(社区)开展送法上门法制宣讲,受培训人次达到6万余人。组织“法律明白人”开展法律宣讲1445场次,受教育人数达24.5万余人次。全县8610名“法律明白人”,参与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村民自治、涉法涉诉信访、矛盾纠纷调解、农村产业发展等环节和领域,有效提高了村(社区)基层法治水平,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助推法治乡村建设。

从落后变先进

有了好支部,不愁没前路

温宿县托乎拉乡河畔村是全国文明村镇,全村720人,核桃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地委史志办“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组建了河畔村帕热拉克果业合作社和温宿县绿佳园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选派2名党员队员到2家合作社任党建工作指导员,以法律顾问的身份对相关程序和合同仔细审核。

43岁的图尔荪·亚森是河畔村出了名的核桃种植能手。为进一步提升村民收益,2018年,图尔荪·亚森和32名村民一起组建了帕热拉克果业农民合作社,所涉及合同、章程等都是在法律顾问的指导下完成的。

“大家来的挺早。” 图尔贡·奥斯曼一边和大伙打着招呼,一边投入工作中。图尔贡·奥斯曼2016年摘掉了“贫困帽”,今年家里添了新生儿,这使得刚脱贫不久的家庭又增加了些负担。村“两委”给他介绍了工作并指导他与合作社签订了合同。“在这干活一个月2500 元,一年到头都有活干。离家两步远,抬脚就挣钱。”他指着不远处一幢农家小屋说,那就是他家。

图尔荪·亚森到已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上门收购核桃。河畔村村委会供图

村集体有了收入,脱贫摘帽就有了保障。2018年全村人均收入24987元,村委会从集体羊中拿出100只羊分给了5户贫困户,当年年底,村民全部脱贫。去年全村人均收入25874元。

工作队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党员农户”经营模式,积极将党建与合作社结合起来,把党组织建到了生产链上,实现了同部署,共发展。2018年-2019年,两个合作社为村民销售核桃1650多吨,加工青皮核桃10000多吨,季节性安置村民就业250余人,结束了村里没有企业的历史,带动了村民增收、创收。

村里有了收入,村民享受红利。村民堆放废弃物的垃圾场变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幸福广场”,村民家里搭建起的全新葡萄架成为了增收致富的“金桥梁”,一些因公共缴费产生的矛盾也开始缓和……在贫困地区,集体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摆脱贫困不是终极目标,乡村振兴又是进发方向。新疆法治乡村建设不仅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也为乡村振兴、乡村善治打下了持久而坚实的基础。(那衣 陈洁)

(责编:吐孙那衣·艾先、韩婷)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