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上年增长0.38本,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超五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
读书日即世界读书日。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建议是由西班牙提出的,其灵感源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国民人均读书4.77本 调查显示,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7本,比上年增长0.38本,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0.13本,超五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
今天你读课外书了吗?围观大家的“阅读” 让孩子思维更活跃、全面发展,不只是让孩子阅读课外辅导书籍,也要让孩子多阅读一些课本之外的书籍。要知道,为了兴趣而读书、为了精神愉悦而读书,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
亲子阅读微调查:你家的亲子阅读从啥时候开始 最早进行亲子阅读的家庭,是在孩子45天时,主要内容是说儿歌,看图片,说简单的故事,而最迟进行亲子阅读的家庭,是在孩子1岁半之后,也是说儿歌,看图片,说简单的故事,80%的家庭选择在孩子满6个月之后进行亲子阅读。
善待碎片化阅读既要提醒人们不要放弃和弱化整体性、经典性阅读,也要承认并尊重亿万受众乐于碎片化阅读的权利。
文学著作遭遇"影像阅读"每年的奥斯卡金像奖评奖前后,其热门影片的原著小说都会迎来一个销售的“小高峰”。
电子阅读渗透日常生活 城市阅读指数指标体系以城市居民为主体,从公众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反映了城市居民的阅读行为与态度情况。
微时代,你我的微阅读这是一个碎片时代,微博像一个大碗,承载了这些碎片。网民们从这个大碗里,随着自己的喜好捡起这些碎片。
浅阅读与深阅读网络阅读、微博、微信自有它们的意义,但是大众化的、普及的阅读,永远代替不了专深的阅读。
国人阅读功利化技术化 无论是在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卖得最好的书通常是有关人际关系等实用类书籍,而文学、哲学、史学等则少有人问津。
《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的文笔简单而清新,她勇敢地抛弃繁华的都市生活来到大沙漠,以现代文明的角度观看古老文明与沙漠旧俗,并生动地记录着她的所见所闻所感,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
《天蓝色的彼岸》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触动灵魂的人性寓言,用童话解说死,生动地描绘了死后灵魂从了断尘缘到走向新的生命轮回的过程。它告诉我们:死不是绝对的终结和虚无。它教导我们:要珍惜生,但不必畏惧死。
《活着》 这部小说似乎在故意考验读者的忍耐力,将我们平日里的惊愕、叹息、压抑和悲痛一股脑的全揉进这十几万字里,与其说是部小说,它更像部促人反思的电影,仅用几个场景就将故事和感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窗边的小豆豆》 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这本书,那时我还没有做母亲,为书中的巴学园所吸引,羡慕小豆豆是如此的幸运,遇到小林先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成长。巴学园给现代教育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理想。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就像我们在追逐的那些美好的希望一样,有时为了自己重要的人而不顾一路荆棘,无畏向前;有时为了涤荡自己的灵魂,将目光集中在那美丽的“风筝”之上,在痛苦中寻找到通向幸福的那个方向。
《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中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是一部纯美的电影式散文;字里行间带有一种委婉的诗意,一片宁静的意境;近乎一幅素雅、淡泊、简约的中国水墨画;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