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迪拜克·阿瓦孜拜克:雪域高原的忠誠守護者
祖國西陲帕米爾高原東麓的塔什庫爾干,雪山連綿,寒風如刀。這裡平均海拔超4000米,平均含氧量不足平原的60%,被稱為“生命禁區”。
在這片環境艱苦的土地上,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公安局班迪爾鄉派出所教導員那迪拜克·阿瓦孜拜克,用28年的堅守從青澀的“帳篷哥”成長為邊疆的忠誠守護者,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人民警察的初心與使命。
1973年,那迪拜克出生於昆侖山深處的塔吉克族家庭。他的父親是當地第一代民警,常年奔波在外服務群眾。父親忘我工作的身影和鄉親們對他的敬重,在那迪拜克心中埋下了從警的種子。
1997年,中專畢業的那迪拜克毅然回到家鄉,穿上了夢寐以求的警服。面對高原惡劣的環境,他始終牢記父親的囑托:“要做黨和國家的螺絲釘,腳踏實地安心工作。”
2011年6月,那迪拜克被派往新成立的班迪爾鄉派出所熱布提警務室。這裡位於風雪口,海拔3400米,冬季氣溫低至零下30攝氏度。
沒有辦公場地,那迪拜克借住在牧民家中,為了不打擾群眾,他總是等主人睡下才悄悄進屋休息,天不亮就離開。后來,他在兩個村庄之間搭建了一頂不足10平方米的棉布帳篷,這就是他的“高原前哨”。從此,“帳篷哥”的稱呼在群眾中流傳開來。
在帳篷裡駐守的16個月裡,那迪拜克寫滿了3本工作日志,手繪了詳細的轄區地圖,走訪了217戶人家。他創新推出白天“看”、晚上“巡”、深夜“守”的24小時全天候防范模式,在人口集中處設置3處“治安情況通報欄”,定期發布預警信息。警務室成立后,轄區盜竊案件大幅下降,群眾安全感顯著提升。
那迪拜克走訪偏遠牧民家時,常揣著一塊馕,餓了就蘸著河水吃。雖然自己生活節儉,但他經常自掏腰包為牧民送去茶葉、食鹽等生活必需品。村民家電路老化,他上門檢修﹔孤寡老人缺藥,他步行20公裡到縣城購買……
“有困難找我,隨叫隨到。”這句承諾,那迪拜克用行動踐行了無數次。
那迪拜克幫了多少人,他已經記不得了。而他永遠記得在那些寒冷的冬日,鄉親們用毛巾一層又一層包裹著熱熱的奶茶壺送到他帳篷裡的情景,也不會忘記那一張張充滿感激和信任的笑臉,這些都是他堅守下去的動力。
2011年冬的一個風雪夜,牧民沙力江·沙吾提家的20隻羊丟失,羊群幾乎是一家人的全部財產。那迪拜克頂風冒雪搜尋3小時,最終在山谷中找到羊群。當他趕著羊群回來時,卻因體力透支暈倒在地,高燒40.3攝氏度。經搶救醒來后,他的第一句話是:“羊都找回來了,一隻也沒少,你們不用擔心了!”
2015年11月,那迪拜克任班迪爾鄉派出所教導員,他依然時時刻刻把轄區群眾放在心上。
塔什庫爾干生活著塔吉克族、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等多個民族,那迪拜克從小就目睹各民族同胞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幫助、相互支持的感人場景。工作以來,他經常組織各族鄉親在警務室交流聯誼,分享美食、傳授技藝。每逢節日,他總會准備禮物走訪群眾,與大家載歌載舞。他還經常走進學校舉辦民族團結講座,鼓勵青少年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支持老人傳授傳統技藝。
2024年9月,那迪拜克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在天安門觀禮台參加了國慶升國旗儀式。載譽歸來后,他第一時間走村入戶,向各族群眾分享所見所感。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我們帕米爾高原的兒女更要把這句話刻在心裡。”那迪拜克語氣堅定。
“塔什庫爾干盡管偏遠,但只要是中國的土地,就要有中國警察來堅守。”這句話是那迪拜克的座右銘。在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年輕民警選擇扎根高原。
2023年6月,班迪爾鄉突發洪水,那迪拜克帶領民警沖鋒在前。民警胡什漢·居瑪汗在救援中背著90歲的老奶奶蹚過洪水,他說:“教導員說過,在危難時刻就要沖鋒在前,沒有什麼比群眾的生命安全更重要。”
歲月在那迪拜克臉上刻下了與年齡不符的滄桑,但他無怨無悔。如今,熱布提警務室已有了固定辦公場所,而“帳篷精神”仍在延續。“生命禁區”裡,忠誠永不缺氧﹔雪域高原上,警徽永遠閃亮。(隋雲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