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疆:智慧能源奔涌向前

2025年11月23日10:22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能源是工業的糧食、國民經濟的命脈。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應用,新疆能源生產、輸送等各環節相繼構建起“智慧大腦”。

錨定“五大戰略定位”,新疆在全力打造國家能源資源戰略保障基地征途上,深入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智慧能源正沿著西氣東輸工程和疆電外送通道奔涌不息,新質生產力動能澎湃。

煤炭工人從“黑領”變“白領”

今年10月,自治區生產礦井又添“新丁”。中煤集團新疆能源有限公司哈密大南湖七號煤礦全面通過竣工驗收,從試運行階段轉入正式生產。這座新疆最大的井工礦,設計年產能1200萬噸,是新疆智能化煤礦建設的代表之一。

“十四五”以來,中煤新疆公司投入1.48億元,為哈密大南湖七號煤礦生產構筑起“智慧大腦”。在中控室大屏前,工人遠程指揮煤礦生產,460米深的礦井之下,各類機械運轉有序,採煤場景清晰可見。

“哈密大南湖七號煤礦建成智能雲控平台、3D地理信息系統、一張萬兆環網和一朵雲桌面,每年可節約人力成本近1200萬元。”中煤新疆公司機電管理部負責人曹曉光表示。

煤炭行業智能化轉型,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是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它打破傳統能源行業“傻大黑粗”的刻板印象,實現了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為傳統產業升級提供了生動范例。

新疆准東經濟技術開發區有著我國最大整裝煤田,這個年產量達億噸級的“煤海”,通過一系列技術革新,讓生產場景科技感“拉滿”。

在國家能源集團新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准東露天煤礦,一支由140輛無人駕駛礦卡組成的運輸車隊,與有人駕駛運煤車隊混編作業。“依托5G與智能雲控平台,無人駕駛礦卡可自主適應濕滑路、泥濘路等復雜工況。”國能准東露天煤礦總工程師李思維說,1名駕駛員可以監控60輛無人駕駛礦卡的運行狀態,安全生產盡在掌控。

無人駕駛礦卡自2020年起大規模應用,是新疆能源產業與新質生產力深度融合的典范。這種創新實踐,不僅實現了“減人、提效、增安”目標,更為資源型地區轉型升級探索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自治區應急管理廳數據顯示,新疆煤礦智能化建設總投資已超96億元。2024年,新疆智能化煤炭產能達5.547億噸,佔全區生產煤礦產能總規模的92%。

油田有了“千裡眼”“順風耳”

准噶爾盆地地域廣闊,油田生產站場星羅棋布。

在克拉瑪依市的新疆油田生產指揮中心,24米長的液晶顯示屏上,各站場生產運行情況一目了然。工作人員輕點鼠標,准噶爾盆地千裡探區的生產場景盡收眼底,實現了“千裡眼”式全域管控。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油田加快智能化建設。2016年,工信部將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數字化油田項目列入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成為全國石油石化行業唯一入選項目。經過多年持續推進,新疆油田在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油氣井和站庫已實現數據自動採集、遠程啟停控制、智能風險識別等,可動態感知‘公司—廠(處)—生產現場’,生產組織效率提高80%以上。”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數智技術公司規劃設計中心工程師郝婳婕說。

作為油田生產運行的“中樞大腦”,新疆油田生產指揮中心匯集准噶爾盆地千裡探區2萬余口井、2000余個站庫、60余萬個數據採集點的實時數據,實現信息處置、上報、反饋的閉環管理。

新疆油田智能化建設是“十四五”以來新疆加快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縮影。通過持續推動數字化轉型升級,新疆三大盆地油氣生產不僅有了“千裡眼”,還有了“順風耳”。

順北油氣田聯合站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是中國石化首座國產化數字孿生工廠和實體工程同步建設、同時交付的數字化聯合站。這個佔地面積相當於26個足球場的聯合站,每班次僅需7名員工管理生產。通過運用數字技術,如果設備出現異常,中控室就可以立刻“聽得見”。

油田的數字化轉型,是新疆能源產業把握時代機遇、促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體現。

中國石油獨山子石化分公司作為中國石油集團“十四五”數字化轉型智能化發展首批試點單位,經過兩年智能化建設,已構建起覆蓋生產經營、工藝技術、設備管理、安全環保等13個應用場景,數據自動採集率達99.38%,軟件國產化率達92%,有效支撐了“數據+平台+應用”新模式。今年1月,該公司入選首批國家卓越級智能工廠。

數字轉型守護能源動脈

看似平常的溫暖背后,是一條綿延萬裡的能源動脈。

管理西氣東輸一二三四線新疆段的國家管網集團西部管道有限責任公司,以深刻的數字變革,讓能源輸送更加安全可靠。

作為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單位,2024年以來,西部管道公司以打造油氣管道安全風險智能監視預警中心與生產數據智能診斷分析中心為目標,全面開啟以數據支撐決策、智能優化運行為核心的數字化轉型征程。

為給油氣站場裝上“智慧大腦”,該公司創建了數智化管控體系,實現生產全業務數據拉通集成率100%,人工巡檢替代率80%,關鍵設備智能診斷覆蓋率70%。

“在指揮大廳,工作人員能實時查看管道沿線70余座站場運行狀態,做到一屏統管。”西部管道公司科技數字中心黨支部書記張杰說。

能源管道智能化管理是國家能源安全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面對8600多公裡管道巡護難題,該公司構建了“空天地”立體防護系統,人均調度管道裡程超1000公裡。

壓縮機是西氣東輸工程平穩運行的“心臟”,西部管道公司自主研發的故障預測與診斷系統,就像為每台壓縮機配備了全天候醫生,實現設備故障實時檢查、超前預警與智能處置。

創造4個世界之最的“電力珠峰”——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在昌吉換流站送端裝上“控制大腦”,保障綿延3000余公裡的特高壓線路輸電安全。

“換流站的數字化技術創新變革從未停歇。”昌吉換流站站長王鴻介紹,2019年建成新疆首個超特高壓電網5G基站﹔2020年,5G+鷹眼攝像頭、5G+缺陷識別、5G+紅外測溫等先進終端系統相繼首次應用﹔2021年,依托北斗定位導航系統,首次構建起“人工巡檢、機器人巡檢、空間無人機巡檢”的巡檢新模式……

從西氣東輸的“智慧大腦”到“疆電外送”的全新巡檢模式,數字技術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不僅讓傳統工業生產煥發新生,更筑牢了國家能源安全的保障基石。天山南北戈壁大漠,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深度融合,正是新質生產力在邊疆的鮮活實踐,展現出新疆服務國家全局的更強擔當。(於江艷)

(責編:李龍、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