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人民日報海外版看新疆丨南疆棉花採收一線觀察:國產農機助力棉海豐收

本報記者 吳雪聰
2025年11月21日11: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11月21日 第 10 版)

又是一年採棉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的萬畝棉田連綿如雪。在阿瓦提縣,一台台採棉機轟隆作響,不一會兒,白絨絨的棉花便被“吞”入機器的“肚子”中,隻剩棕褐色的棉花稈和空殼。

“我們這台是三頭自走式採棉機,一天就能採收150畝棉田,相當於上百人手工採摘一天的工作量。”阿瓦提縣宇豪農業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宇豪合作社”)負責人王宏偉介紹,“我們現已全部使用國產採棉機,採淨率約95%。”

宇豪合作社位於阿瓦提縣玉斯屯克庫拉斯村,曾經,村子裡的棉花多為散戶種植。2020年,王宏偉從周邊農戶手中流轉土地,重新進行平整。一個個3—5畝的小塊田,被整合為累計3000余畝的大條田,土壤平、鬆、碎、淨。

這下,大型農機有了施展拳腳的舞台。“我們通過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種植,目前,合作社有拖拉機、旋耕機、無人機、採棉機等各種設施,全流程機械化率已超80%。”王宏偉告訴記者。

說話間,採棉機“轟隆隆”地駛近。抵達田疇南緣后,採棉機靈活轉身,從后方吐出一個“金蛋蛋”——被黃色覆膜壓實包裹好的、足足1噸重的“棉花彈”。

“現在的技術可一次性完成對棉花的採摘、輸送、集箱、打包、卸棉,以前可不是這樣,採棉純靠人工採摘。”王宏偉回憶,曾經,每到採收季,都有許多拾花工在田間地頭採棉。南疆的“秋老虎”,常讓人晒脫皮,一天下來腰酸背痛,往往也就採個幾十公斤。

現在,隨著規模化種植的推廣,效率更高的機械化採棉逐漸成為主流,但市場一度被國外品牌佔據。這幾年,國產採棉機悄然興起。

“你看那些‘金蛋蛋’裡的棉花,都是雪白一片,沒有灰扑扑的渣子,雜質過濾得很干淨。”宇豪合作社農機手王林說,“我們用了幾年了,實際體驗下來,國產機的採淨率一點不輸進口機。雖然在穩定性上還略有差異,但在關鍵指標上並不遜色。”

吸引宇豪的,還有實打實的優惠。王林算了一筆賬:一台六頭國產採棉機,價格通常隻有進口機的2/3,質保期內還有免費的售后服務,性價比更高了。

作為“農業機械之王”,採棉機擁有上萬個零件,工藝非常復雜。近年來,隨著國產農機品牌加大研發力度,性能優秀、更適合中國生產實際的國產採棉機開始走俏。

“過去開進口採棉機,程序設置復雜,面板還都是英文,門檻比較高。現在我開國產機,操作起來方便多了。”農機駕駛員郝江山告訴記者。

在阿克蘇地區沙雅縣英買力鎮帕夏勒克村,郝江山正在棉田裡忙著採收。“這幾天機器連軸轉,脫棉盤出現了正常范圍內的磨損。我打電話給品牌售后人員,他們40分鐘就從駐點趕了過來,幫我們一起檢修設備。”郝江山說。

棉花搶收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而便捷高效的售后服務,成為棉農的“定心丸”。郝江山介紹,以前農業合作社常常購買二手進口採棉機,如遇損壞,還要單獨找維修廠家,自行支付一筆費用。“我們換成國產品牌后,不僅質保期內能免費維修,廠家還在疆內有多個售后駐點,小問題可以遠程視頻排查,大問題就上門檢修,一般4—8小時就能解決,我們安心多了。”

據統計,今年阿瓦提縣棉花機採面積138.31萬畝,投入國產農機佔比超八成﹔沙雅縣棉花機採面積178.37萬畝,國產採棉機佔比達79.6%。越來越多的農機手學起開國產採棉機,國產農機品牌愈發受到市場青睞。

(責編:李龍、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