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疆文旅融合新敘事:把風物裝進行囊

2025年11月21日11:19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11月18日,2025年新疆“阿圖什杯”足球邀請賽賽場。該賽事吸引了全國各地游客來新疆感受足球文化的魅力。宋海波攝

在文旅消費持續升級的背景下,新疆以其特色風物,正成為年輕人深度旅游的熱門選擇。跨越山海而來的游客,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的打卡式旅游,而是深入探尋非遺技藝與民俗文化中蘊含的人文底蘊和自然稟賦。

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與馬蜂窩聯合發布的《中國風物報告》顯示,艾德萊斯綢織染技藝、木卡姆藝術、達瓦孜技藝和龜茲文化,已成為年輕人赴新疆旅游體驗目的地文化的首選。這一現象折射出當代年輕游客旅行偏好的深刻轉變——從“打卡景點”轉向“深度體驗”,他們渴望通過旅行獲得獨特的文化認知和情感共鳴。

特色風物成旅行新動機

在喀什古城,傳統土陶技藝煥發新生。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吐爾遜·祖農的工作坊中,游客們參與制作土陶,親身體驗制坯、雕紋等環節。“過去游客拍張照片就離開,現在他們更願意親手制作一件陶器帶回家,了解紋樣背后的文化內涵。”吐爾遜說。

土陶已深深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成為講述喀什歷史人文的重要載體。吐爾遜介紹,土陶制作不依賴任何圖紙和模板,全憑匠人的手感、經驗,每件出窯的作品都圖案各異、色彩質朴,“純手工制作和歷史底蘊,正是吸引年輕人的關鍵。”

何為風物?馬蜂窩旅游研究院副院長王曉雪解釋,風物是指一個特定地域(如城市、鄉村、地區)所孕育、承載並代代相傳的獨特文化印記與生活風貌的總和。“它超越了單一的‘土特產’概念,是一個更豐富的文化集合體,地方美食、節慶習俗、非遺傳承、民俗藝術,還有基於某種文化元素成功塑造的文化IP,都可稱之為風物。”王曉雪說。

每年夏季,昭蘇濕地上演的“天馬浴河”壯觀景象吸引無數游客。從觀賞表演到入住牧民家、體驗馬背生活,從“萬馬奔騰”到“天馬踏雪”,再到開發馬鞭、皮雕畫等文創產品,昭蘇構建起完整的馬文化體驗體系,“天馬”已成為當地閃亮的文旅名片。

11月中旬開賽的2025年新疆“阿圖什杯”足球邀請賽正在精彩進行中。這場體育盛會通過競賽形式將當地特產、手工藝品、民俗文化等整合推廣,形成“旅游+賽事+文化”的多元體驗模式,以足球文化、足球底蘊,吸引著全國朋友們為一場賽事赴一座城,專門來新疆、來阿圖什,感受足球文化的魅力與各族人民的熱情。

《中國風物報告》顯示,游客已過了“看山看水”的階段,開始追尋各地的文化之美和生活之趣。王曉雪介紹,90后以36.6%的佔比成為風物旅行主力,80后以29.3%緊隨其后,00后則以16.2%的佔比顯示出巨大潛力。

需求升級驅動產業轉型

風物旅行的興起,是市場需求、文化基因與政策引導協同作用的結果。

“年輕人除了欣賞風光,更希望在旅途中感受在地文化。”新疆康泰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楊梅表示,“游客需求的多樣化,促使我們深入挖掘代表目的地生活與文化的產品,並以更易接受的方式傳遞。”

在楊梅看來,由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環境、歷史積澱、生活方式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獨特風貌,是識別一個地方最生動、最深刻的“文化基因”,也是吸引外界了解、體驗並最終愛上這個地方的理由。

市場需求持續升級,“選地點不如選體驗”成為年輕游客的普遍共識。新疆豐富的非遺資源為風物旅行提供了深厚基礎——現有非遺代表性項目5607個,其中3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94個入選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今年5月,新疆發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25—2030年)》,著力打造“優勢文化、優勢旅游、優勢體育”三大產業鏈。新疆財經大學旅游學院副研究員徐曉亮指出:“規劃一部分聚焦於特色文化資源的創意轉化,為風物旅行產品開發及線路打造提供政策支撐。”

產品創新與消費升級協同並進

面對風物旅行的蓬勃發展,新疆各地通過產品創新、線路優化與消費激活,構建文旅深度融合新格局。

王曉雪說,貴州榕江的“村超”、淄博燒烤、安徽歙縣的嬉魚燈,都是目的地通過風物的發掘、包裝、傳播,有效帶動當地旅游市場發展的典型。它們將地方體育活動、美食體驗、節慶活動與旅游深度融合,把特定時間的活動或單一體驗打造成全年可參與、極具話題性的旅游產品,並用年輕人喜愛且樂於自主傳播的方式呈現,將風物塑造為當地旅游品牌,帶動旅游經濟快速發展。

全疆各地也正在探索風物旅行相關產品。阿克蘇地區深耕龜茲文化,與文創企業合作推出“龜茲寶寶”系列衍生品,涵蓋文具、家居等8大類32個品種,同時開發數字沉浸式體驗項目,讓游客通過VR技術“走進”千年壁畫。

楊梅所在旅行社推出的“絲路非遺主題游”線路,串聯喀什古城、莎車縣十二木卡姆藝術中心、和田市艾德萊斯綢織染非遺工坊等地,游客可親身體驗非遺項目。

王曉雪建議,在風物發掘與打造方面,除注重產品吸引力和傳播方式外,還應增強文化保護意識,制定科學規劃,加強對文化傳承人的保護,推動社區參與,創新開發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

針對新疆“歌舞之鄉”的特色,王曉雪提出打造“行走的歌舞盛宴”主題體驗產品:在喀什古城的熱鬧街巷,將木卡姆的演奏與當地茶攤、手工藝品店結合,游客可以邊品茶邊聆聽,甚至隨時穿上民族服裝,加入舞蹈的行列﹔在那拉提草原,將歌舞與游牧生活場景融合,設計“騎馬牧歌”體驗,讓游客在雪山草原的背景下,向牧民學習一段舞蹈動作。游客親身參與學習新疆歌舞后,也會更樂於自發傳播分享,讓歌舞不再是行程中的一個觀賞項目,而是貫穿整個新疆之旅的情緒和記憶,成為年輕人眼中“會呼吸”、獨一無二的新疆風物IP。

風物旅行的興起,標志著文旅產業邁入以文化體驗為核心的新階段。從非遺工坊到民俗節慶,從文創IP到主題線路,文化資源正通過創意轉化實現價值提升。“當旅行從看風景轉向品風物,文化就不再是背景板,而是旅行的核心內容本身。”這已成為新疆文旅從業者的共識,而風物旅行,正是這一共識落地實踐的有效路徑。(姚剛)

(責編:李龍、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