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勇攀科技高峰的沃土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天山實驗室主任彭蘇萍
“五大重大科技專項、兩大重點研發任務正加快推進。”11月18日,連續參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創新大會、2025新商大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山實驗室主任彭蘇萍,馬不停蹄地趕往天山實驗室,緊密部署各項科研項目推進工作。
2024年11月20日,天山實驗室揭牌成立。實驗室承擔超大型煤礦現代化開採成套技術與裝備、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與轉化、煤礦水資源保護與生態修復、煤層氣資源勘探與高效開發、煤炭與可再生能源融合五個方面煤炭全產業鏈的科研攻關、成果轉化和應用示范等工作,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推動煤炭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作為科技工作者,曾擔心偏遠地區的創新資源聚集難、技術轉化落地慢,但新疆用實際行動打消了我們的顧慮,對我們科研機構而言,已深切感受到政策支持的溫度與力度。”彭蘇萍說,新疆營造的科研創新環境,讓科技工作者熱血沸騰。
新疆煤炭資源稟賦優越,資源儲量佔全國的40%以上。對於長期深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與轉化領域的彭蘇萍來說,新疆是勇攀科技高峰、發揮用武之地的沃土。
聚焦攻克煤炭產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天山實驗室成立一年來,彭蘇萍帶領團隊26次深入南北疆,足跡遍布准東、吐哈、伊犁、庫拜等煤炭基地,不僅將實驗室裡的論文轉化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驅動力,更見証了新疆這片熱土在發展機遇、營商環境上的全方位躍升。
“從土地要素‘一網通辦’到科技型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大幅增長,從法治保障不斷完善到包容審慎監管穩步推進,新疆正以全方位的保障,讓創新者敢闖、創業者敢干、投資者敢投。”彭蘇萍表示,正是這樣的環境,吸引了包括他在內的眾多科技工作者和高校、大型企業積極參與天山實驗室建設,讓創新資源加速向新疆匯聚。
在彭蘇萍看來,新疆的發展機遇,不僅源於其天然的資源優勢,更在於國家戰略的精准賦能。當前,國家大力推進能源革命,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引領產業轉型,新疆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窗口期。
“打造綠色礦山,保護新疆脆弱的生態環境,我們推動的‘新疆煤炭能源基地水資源保護與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發’重大科技專項,已探索出用煤炭開採礦井水來種植植被的路徑。”彭蘇萍說。
在國家能源集團新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紅沙泉二號露天煤礦排土場,天山實驗室團隊已種植出葡萄、紅柳、梭梭等植物,在中煤集團新疆能源有限公司哈密大南湖七號煤礦,天山實驗室用礦井水種活了成片的蘆竹林。
如今,紅沙泉二號露天煤礦的葡萄都結出了果實,哈密大南湖七號煤礦的蘆竹一年已長到70厘米—80厘米高。談及兩大礦區環境的變化,彭蘇萍倍感欣慰:“要知道,在光禿禿的戈壁上種出草是很難的,我們不僅種出了草,還種出了水果。”
新疆能源高質量發展關乎國家能源安全,關乎區域協調發展大局,需要以科技為引領,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有機銜接科技創新的“最初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新商大會恰恰為此搭建了一個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平台,天山實驗室願與各位企業家攜手,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彭蘇萍表示,願用科技創新之翼推動新疆高質量發展,與企業共同繪就新疆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畫卷。
用科技之光點亮天山,讓創新活水滋潤大漠,更多新技術、新產品將在新疆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於江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