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灘“游”出富民蝦——看新疆額河螯蝦產業化之路
10月29日,新疆吉木乃縣與威海鯤威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簽訂2026年額河螯蝦蝦苗預購協議,首批預訂10萬尾蝦苗。這份跨越4000多公裡的合作訂單,不僅敲定了明年首批外銷蝦苗的供應計劃,更標志著新疆本地培育的額河螯蝦從戈壁試驗田邁向全國消費市場。
作為額爾齊斯河流域特有物種,額河螯蝦曾僅存於自然水域,如今卻通過科技攻關+模式創新,實現從物種發現到人工量產的突破,更以北繁南養破解北方水產養殖周期難題,帶動農牧民轉型就業。遠離海洋的新疆,依托這一本地水產資源,在沙漠戈壁間走出一條特色漁業富民路。
科技破冰 從新發現到量產化
額河螯蝦學名“窄螯螯蝦”,是額爾齊斯河流域的物種,體形大、出肉多、肉質鮮,還特別皮實好養,妥妥的蝦中“優等生”。
2023年8月,新疆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學院副教授李斌帶領科研團隊在額爾齊斯河流域發現窄螯螯蝦的自然分布。經專家團評估,該物種屬於我國首次記錄,填補了新疆自然河流中螯蝦分布空白。
僅過一年,額河螯蝦便成功實現規模化人工繁育,從實驗室探索階段,逐步走向穩定、可控且具備經濟規模效益的養殖階段,這背后都離不開科技的有力支撐。
“窄螯螯蝦喜歡在冷水環境中生長,十分適應北方的自然氣候,單隻雌蝦每次產卵200枚至1200枚,是我國優質的種質資源。”李斌介紹。
作為我國新記錄物種,從野生種群到規模化繁育,技術是第一道坎。
2023年9月,新疆農業大學聯合吉木乃縣科技局、疆外多家科研院所,依托新疆雪域額河龍蝦生態養殖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新疆額河螯蝦產業技術研究中心,聚焦規模化繁育。
科研團隊發現,在人工高密度養殖環境下,額河螯蝦自然孵化率僅為15%至20%,胚胎發育周期為45天至60天,孵化時間長、破膜時間不同步等問題限制了蝦苗規模化生產。
2024年5月,科研團隊首次實現額河螯蝦胚胎離體孵化,將孵化率提升至80%以上,周期縮短10天,該技術隨后在吉木乃縣額河螯蝦產業園成功應用。同期,阿勒泰地區一農場鹽鹼池塘中試養的400公斤蝦苗,成活率超90%、平均體重從35克增至87克,為新疆鹽鹼地水產利用打開新空間。
技術突破后,科研成果隨之轉化。吉木乃縣窄螯螯蝦科技小院、多個產學研基地陸續建立,5項螯蝦相關科研項目落地。
模式創新 北繁南養破解周期難題
技術突破只是第一步,如何讓市場、養殖戶廣泛接受這個品種是更大挑戰。
作為我國西北之北的本地冷水蝦,在自然環境條件下,額河螯蝦需要冬眠,一年只能養一茬。
2023年11月,科研團隊設想,額河螯蝦的養殖水溫需保持在15攝氏度至19攝氏度,如果在相對較南的區域進行養殖,有更溫暖的自然環境配套良好的設施條件,額河螯蝦或許可以實現全年生長,這樣就能縮短養殖周期,提高經濟效益。
科研團隊前期實驗結果顯示,通過人工控溫后,螯蝦的繁殖周期由5月份提前到1月份,有望在人工養殖環境下實現一年兩產。
《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25)》顯示,每年12月至次年2月的小龍蝦、每年7月下旬至9月中旬南方產區小龍蝦供應處於空窗期。從吉木乃縣的養殖特性來看,這個空窗期正好是額河螯蝦的主產期。
眼下,南方蟹肥水美,但在北疆之北,正是額河螯蝦的“播種季”。
11月3日,位於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可克達拉市的新疆策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佔地面積200畝的小龍蝦養殖基地,新引入的1200尾窄螯螯蝦正歡快地游動。
“額河螯蝦能完美適應新疆氣候特征,可自然越冬,無需額外保溫投入,從養殖成本控制到環境適配性均具備顯著優勢。”該市畜牧水產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陳新華表示,師市漁業目前已初步構建起“傳統品種穩基、特色品種提質”的多元產業格局。此次引入的額河螯蝦體形碩大飽滿、出肉率高、肉質鮮甜,產業開發前景廣闊。
已養殖窄螯螯蝦一年的阿勒泰漁業有限公司更是嘗到甜頭。
“今年5月,我們引進了300公斤窄螯螯蝦蝦苗,經過短短幾個月的培育,產量就實現翻倍,中秋節期間市場銷量非常好。”阿勒泰漁業有限公司生產經營部副經理索洋說,“上周,我們順利完成了額河螯蝦蝦苗的集中投放工作,本次共投放蝦苗2萬余尾,計劃明年實現規模化上市。”
產業富民 牧民轉型養蝦人
產業要長遠,得讓老百姓得實惠。在吉木乃縣,哈薩克族小伙堆山·阿依特哈孜的生活,就因額河螯蝦變了樣——從前靠放牧為生,如今成了額河螯蝦產業園的漁業工人,“每月能掙近3000元,還能學養殖技術,再也不用靠天吃飯了!”
堆山的“新飯碗”,源於當地對產業的全鏈條布局。2024年總投資2900萬元的額河螯蝦產業園項目啟動建設。產業園對標原種場標准精心打造,是一座集額河螯蝦人工繁育、資源保護、技術研發與示范、養殖技術培訓及推廣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基地。
2025年4月,產業園內的額河螯蝦繁育養殖基地正式投入運營,李斌帶領科研團隊進駐園區,對1.5萬尾抱卵蝦實施精細化工廠化養殖管理,最終實現人工孵化的突破。
科研團隊將實驗室成果推向規模化生產一線,自主研發的“窄螯螯蝦工廠化人工孵化技術”與“蝦苗工廠化人工養殖技術”體系,在實踐中交出亮眼答卷:親本成活率創下99.87%的行業新高,蝦卵孵化率高達95.47%。
在追求高效生產的同時,科研團隊將綠色可持續理念深植產業核心。獨創的室內外大循環節水淨水技術在園區成功示范:養殖水體在系統內部循環再生與高效利用,自注水以來僅因自然損耗補水約8000立方米,養殖尾水實現零外排。
“此次窄螯螯蝦工廠化人工孵化技術的突破和節水養殖模式的成功應用,不僅填補了新疆特色水產養殖領域的技術空白,更開辟了生態優先的產業新路。”吉木乃縣農業農村局二級主任科員楊運發算了一筆賬:目前,4月投放的1.5萬尾親本蝦已孵化,6月下旬蝦苗轉入室外,規格3—5厘米,優質商品苗種於9月啟動銷售,預計2025年銷售30萬尾蝦苗,產值突破150萬元。
眼下,吉木乃縣已開始規劃下一步:推進螯蝦醬、蝦干等深加工,讓蝦產品身價再漲一截﹔打造養殖+觀光基地,辦起螯蝦宴、文化節,讓更多人知道戈壁能養出好海鮮。“我們要把額河螯蝦打造成新疆特色品牌,讓這條產業路越走越寬、越走越穩!”吉木乃縣吉辰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馬文濤說。
從吉木乃縣起步,到布局全國的養殖基地﹔從被質疑能否養殖成功,到帶動農牧民增收的富民產業﹔從實驗室裡的技術突破,到田野中的“產業燎原”,額河螯蝦的故事証明:只要敢創新、善作為,戈壁灘上也能“游”出螯蝦,邊疆地區也能闖出現代產業的新天地。(張婷 常軼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