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伊犁:一台17年的老烤箱

2025年11月20日10:15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11月13日,59歲的馬依蘭·賽來洪推開天藍色的大門,開始了一天的忙碌。她將面粉、蜂蜜、牛奶在小院的木桌上一字排開,最后抱出那台紅色的烤箱,輕輕掀開蓋在上面的白色碎花布。

這台烤箱,在她家已用了17年。

馬依蘭的家是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區88處民俗家訪點之一,藍色的大門,木質的雕花門窗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房子裡鋪著花紋繁復的地毯——這是新疆最經典的民居風格。

游客可以到家訪點欣賞房屋建筑風格、感受生活起居,體驗打馕、做點心果醬等當地民俗。

馬依蘭戴著銀色圓耳環,珍珠項鏈落在衣領處,這是她接待游客的禮節。她向游客介紹:“我家房子是百年老宅。”

在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區,像馬依蘭家這樣的百年老宅有300余棟。

游客們圍攏過來,馬依蘭拿出模具,教大家做新疆點心。游客把沾了白糖的面坯粘在桌上,生澀的動作引來陣陣笑聲。馬依蘭的手指一挑一撥,餅坯便服帖地躺進烤盤,動作流暢。17年的光陰,都融在這份手感裡。

“以前這邊都是土路,一家5口靠丈夫做小生意,日子過得緊巴巴。”馬依蘭回憶。為了改善生活,她和丈夫自己動手,今天換個門,明天刷面牆,花了兩年時間,把院子收拾成理想中的樣子。“伊犁的天很藍,我喜歡,大門就刷成了藍色。”馬依蘭說。

如今的院子,早不是當年的模樣。院中葡萄藤蔓雖枯了,仍倔強地攀著架子,2棵新梅樹、3棵杏子樹、2棵櫻桃樹,枝條疏朗,挂著些許未落的黃葉。在夏季,它們可是競相舒展,綴滿沉甸甸的果實。

暖陽透過玻璃洒在客廳的桌子上,游客圍坐閑聊著,喝著熱氣裊裊的茶,吃著滿桌的干果、糖果,悠然愜意。

2008年4月,伊寧市打造的喀贊其民俗旅游區(現更名為伊犁老城文化旅游區)正式對外開放,旅游區發展“庭院經濟”設立家訪點,讓游客可以沉浸式體驗伊犁當地的民俗風情,也為老城區居民提供了增收的機會。馬依蘭家是最早一批設立的家訪點之一。

“叮!”烤箱發出清脆的提示音,餅干出爐,香氣四溢。

“外皮酥脆,裡面鬆軟,像小時候的味道。”來自南京的游客張美琪挖一勺杏仁醬,就著餅干送入口中,滿足地點著頭。

每次烤完食品,馬依蘭總會細心擦拭干淨這個有些老舊的烤箱。她說,自己一直用這個烤箱為游客制作美食,有了它家裡更有奔頭了。

這台烤箱見証了家訪點的忙碌。旅游旺季,它每天從11時一直工作到18時,烤馕、烤包子、烤甜品,幾乎不停歇。“最多時,一個月能賺3萬元。”馬依蘭說,日子是肉眼可見地好起來。

收入增加了,孩子們的未來也有了更多可能。大兒子在本地商場做鐘表買賣,小兒子去了烏魯木齊做生意。烤箱烤出的,不僅是點心,更是下一代闖蕩世界的底氣。

小院裡時光總是恬靜的。游客們坐在院中紅色羊毛毯上,說著旅途中的趣事,歡聲笑語撞在雕花窗櫺上,四下裡彌漫開來。

“以前愁怎麼過日子,現在愁葡萄架選哪種樣式。”馬依蘭笑著說。今年她想換個更大的葡萄架子,能一直延伸到屋檐下。等明年夏天,游客就可在下面乘涼,吃點心,看院子裡的花開花落。

當夕陽的余暉漫過屋頂,游客散去,馬依蘭收拾好桌子,將那塊白色碎花布重新蓋在烤箱上——它見証了一個家庭17年的變遷,並將繼續見証往后的歲月,這片土地上的千家萬戶奔向更好的日子。(孫芳婷)

(責編:李龍、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