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依努爾·尼牙孜:四十九載守護,照亮新疆女性健康之路
初冬的烏魯木齊,寒意漸濃。但自治區人民醫院婦科門診的專家診室裡,卻暖意融融。自治區人民醫院婦科主任醫師、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瑪依努爾·尼牙孜,正一如既往地耐心解答患者的疑問。
上午門診,下午手術。這份堅守,自1976年從上海醫科大學畢業,踏入自治區人民醫院婦產科那天起,瑪依努爾已堅持了整整49年。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新疆,尤其是農村地區,因觀念保守、醫療條件落后,許多南疆婦女對婦科疾病諱莫如深,導致宮頸癌高發。“每次查房,看到被病痛折磨的姐妹,我心如刀絞。”瑪依努爾說,那份痛,化作她堅定的誓言——一定要蹚出一條防治宮頸癌的路!
為掌握前沿醫療技術,瑪依努爾兩度爭取“笹川醫學獎學金”赴日深造,專攻婦科腫瘤,並以優異成績獲得博士學位歸國。
“宮頸癌防治,關鍵在‘早’。”這句話瑪依努爾常挂在嘴邊,更是她半生踐行的信念。2005年,瑪依努爾帶著僅有的10萬元啟動資金,帶領團隊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和田、於田等縣,開展宮頸癌篩查。
在沙塵漫天的村落,白天挨家挨戶篩查,夜晚回到住所就涼水啃干馕﹔偏遠鄉鎮每天21時就停電,瑪依努爾團隊打手電繼續工作﹔昆侖山北麓零下20攝氏度的嚴寒中,他們裹棉被錄入數據……環境艱苦遠超想象。最多時,團隊5天內完成了對5000多名婦女的檢查。
“再苦再累,也不能漏掉一個患者。”瑪依努爾團隊挨家挨戶走訪,用真誠和專業打破觀念“堅冰”。
功夫不負有心人。2009年,國家農村婦女“兩癌篩查”項目啟動,新疆多個縣市列入試點。瑪依努爾團隊積累的經驗與數據,為項目精准落地提供了關鍵支撐。多年來,該團隊累計篩查36萬余人次,建立新疆首個宮頸癌數據庫,首次摸清當地發病基本情況。
技術也在進步。從普通HPV和細胞學檢查,到精准的分子層面篩查,准確率大幅提升。更讓瑪依努爾欣慰的是婦女健康觀念的轉變,“現在群眾都知道宮頸癌可防,篩查工作沒那麼難了。”
49載從醫,2萬多台手術,9000多例危重患者搶救……患者和家屬見到瑪依努爾查房,總會親切地迎上前去。她們說:“只要看到她在,我們就安心。”
惡性腫瘤手術平均3個多小時一台,普通手術也要2個小時一台,瑪依努爾從中午站到晚上,用那柄小小的手術刀,為無數家庭托起希望。
作為學科帶頭人,瑪依努爾深知“授人以漁”的重要。她率團隊破解多項婦科難題,主持26項國家級課題,創建宮頸病變三級診療體系,將科室打造成西北首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瑪依努爾最看重的“成果”,是培養的56名碩士和博士。“除了理論學習、手術實操,還有科研。隻有臨床與科研並重,不斷深入研究,才能成為真正的專家,我要求他們全面發展。”瑪依努爾對學生的培養,嚴格又無私。
自治區人民醫院婦科三病區副主任熱孜婉古麗·吾布力從2009年碩士階段師從瑪依努爾,直至博士畢業,成長為骨干。“從病例收集、書寫,到臨床管理、制定治療方案、手術操作……每個環節老師都要求極高,她自己更是以身作則。”熱孜婉古麗說,“她對每個病人極端負責的態度,值得我們終身學習。我們也想成為她那樣的人。”
如今,這些學生已成為新疆婦科領域的中堅力量,將老師的醫德醫術與科研火種,傳遞到天山南北。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榮譽等身,瑪依努爾說:“榮譽不屬於我一個人,屬於整個團隊。”
展望未來,瑪依努爾依然干勁十足。她帶領的重點研發項目即將結題,目標是實現智能化陰道鏡與細胞學診斷,並研發軟件整合全疆數據。“我們要用人工智能錄入檢查結果,給出輔助診斷建議,讓地州市也能用起來。”她計劃繼續到地州市推廣宮頸癌精細化篩查,讓基層醫務人員掌握最新技術。
在維吾爾語裡,“瑪依努爾”意為“明亮的月光”。從青絲到白發,瑪依努爾如她的名字一般,以孜孜不倦的堅守、精湛醫術和博大愛心,化作一抹清澈明亮的月光,溫柔而堅定地照亮新疆各族婦女的健康之路。(蘇璐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