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百年老院裡有份甜蜜事業
反復揉捏面團,一個個塔塔爾族傳統糕點躍然掌心……早上6時,塔城市解放路124號的百年老院內,返鄉創業大學生海凱夫和店裡員工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2019年,從大連交通大學畢業的海凱夫,回到家鄉塔城,接過家族的非遺傳承接力棒,讓塔塔爾族糕點的香甜,串聯起各民族間的深厚情誼。
“塔塔爾族糕點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味,更是承載文化與情感的載體。”談及返鄉初衷,海凱夫坦言,最初只是想幫父母分擔壓力,可真正接觸糕點制作后才發現,小小糕點裡藏著大意義,它不僅是非遺技藝的延續,還是讓更多人讀懂新疆故事的窗口。
為讓非遺傳承更有活力,2021年,海凱夫創新推出民族團結糕點課堂,讓各族員工攜手研發不同風味的新品,同時帶著團隊走進學校、社區,舉辦非遺體驗活動。后來又打造了研學基地,邀請大家走進百年老院,在制作糕點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雖然是一塊糕點,但意義不同。”海凱夫說,每次看著孩子們做出創意十足的糕點,就知道文化認同的種子已經種下。
2021年,對海凱夫和這份甜蜜事業而言,也是意義非凡的一年。這一年,塔塔爾族傳統糕點制作技藝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他帶領團隊對傳統技藝進行整理,制定標准化生產流程,確保每一塊糕點都能保留最純正風味。同時注冊多個商標,升級產品包裝,開發出多種新品。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這是海凱夫常挂在嘴邊的話。來自於田縣的吾瓦爾汗·忙力克是店裡的員工代表,原本她在塔城市有份安穩工作,但因為對烘焙感興趣,便來店裡應聘。剛來時沒有任何糕點制作經驗,在海凱夫耐心指導下,她很快掌握烘焙制作技藝,成為技術骨干,月收入超5000元。海凱夫的“家庭作坊”,6年間累計帶動50余人就業。
“現在糕點能發快遞,店鋪也開到了成都、上海等地。”海凱夫說,他先后培養出20余名創業能手,其中12人已經獨立開店,這份甜蜜事業形成了“就業—創業—帶動就業”的良性循環。
秉持著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的信念,海凱夫正在籌建民族團結非遺產業園,准備打造集技藝傳承、文化體驗、研學旅游於一體的綜合性平台,為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新載體。
“文化傳承和民族團結就像面團和水,充分融合,便能發酵出最美好的味道。”海凱夫說,團隊用實際行動証明,非遺傳承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紐帶,各族員工正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傳承文化、發展事業的道路上,共同創造著更甜蜜的生活。(李嘉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