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科技創新 重塑新疆

2025年11月18日10:35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科技創新,正深度重塑著新疆的發展軌跡。

從領跑全國的太陽能、風能、特高壓技術,到刷新紀錄的百萬畝“噸糧田”……一個個“新疆創造”的背后,是發展動能深刻的質變與突圍。

11月17日召開的自治區科技創新大會明確提出“優化科技創新總體布局”“建設高能級創新平台”“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等一系列重要舉措,系統謀劃具有新疆特色的科技強區建設路徑。

創新能級躍升

“對我而言,這份榮譽屬於二十多年來並肩奮斗的每一位團隊成員,也屬於始終信任我們的新疆各族姐妹。”在大會現場,新疆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主任醫師古扎麗努爾·阿不力孜的發言令人動容。

她帶領團隊扎根新疆二十多年,逐步構建起新疆宮頸癌綜合防治體系,推動宮頸高級別病變檢出率從0.62%提升至1.87%,早診率高達98.21%,達全國先進水平﹔推動超50萬名農村婦女接受免費宮頸癌篩查。研究成果已轉化為自治區“兩癌篩查”關鍵技術,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這一醫療健康領域的突破,正是新疆科技創新能級持續提升的生動縮影,也印証了“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踐要求。

近年來,新疆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設立100億元人才發展基金,實施“2+5”重點人才計劃,已匯聚7.1萬名研發人員,較2020年增長2.6倍。

在廣泛匯聚人才的同時,新疆同步筑牢平台根基。目前,全疆已有科技創新平台基地1300余個,其中國家級23個。懷柔實驗室新疆基地、干旱區生態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全國重點實驗室、天山實驗室等一批高能級平台,為科研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共同構筑起區域創新的堅實基礎。

隨著人才與平台“雙輪”持續發力,一批關鍵技術正在特色產業領域開花結果。在新能源方面,新能源發展和輸變電裝備技術國內領先,超低風速風機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能源化工領域,煤制烯烴低碳化技術取得重要突破﹔農業科技方面,智慧棉田實現畝均節水30%,機採棉採淨率超過95%,展現出新疆在現代農業與清潔能源領域的創新實力。

最新發布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5》顯示,新疆創新能力綜合排名從2023年的30位上升至2024年的27位,再躍升至今年的第25位。

“兩鏈”深度融合

“創新力轉變為生產力,關鍵在於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所長劉中民說。

作為我國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儲量最富集的地區,新疆在我國能源保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將新疆煤炭和可再生能源的資源優勢,轉化為支撐全國能源化工低碳化高質量發展的保障能力?劉中民建議,聚焦多能融合體系構建,以重大能源工程為載體,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工程示范—產業推廣”全鏈條創新體系,推動傳統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技術協同突破,促進新疆能源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這一理念正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全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快建設覆蓋全域的成果轉化網絡,推動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昌吉回族自治州創新構建“政府搭台、企業出題、院所答題”攻關機制,率先建成全疆首個“絲路聯創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通過“先使用、后付費”的創新模式,成功推動玉米密植精准調控技術全域覆蓋,實現單產1018公斤,助力當地農業邁入“噸糧田”時代。

昌吉州還引進轉化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的玄武岩纖維技術,建成全疆首條年產2萬噸生產線,讓實驗室的科研成果在生產線成為產業新優勢。

“為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我們正系統推進中試基地布局、概念驗証平台建設和科技金融服務配套。通過組織實施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試點,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攻關,建設一批中試基地和概念驗証平台,推動更多實驗室樣品成為市場產品,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動能。”自治區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說。

發展動能迸發

走進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調度中心,巨大的屏幕上光影流轉,萬千數據實時躍動。公司應用的智能系統將風電光伏預測准確率推高至96%以上,並推動新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34%。昔日的“風光”資源,正通過科技力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綠色發展動能。

“我們將投入4.6億元,向構網型儲能等‘卡脖子’技術發起攻堅。”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守軍的承諾擲地有聲,面向“十五五”,公司將全面推進25項“人工智能+電網”融合示范,建設新一代智慧調度平台、設備智能診斷系統、源網荷儲協同互動系統,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AI+能源”新疆樣板。

這家駐疆央企以“AI+電網”賦能能源轉型的實踐,正是新疆以科技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寫照。

在自治區科技創新大會上,“加快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積極融入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等部署,為新疆下一階段的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

這些戰略部署並非從零開始,而是建立在新疆近年來持續推進的創新實踐基礎之上——全區高新技術企業從2020年不足千家躍升至2024年的2529家﹔2024年技術合同成交額101.5億元,是2020年的10.7倍。企業作為創新主力軍的地位日益鞏固,成為推動產業升級的中堅力量。

這一創新活力,不僅體現在宏觀數據的躍升,更體現在具體產業的深刻變革之中。數字化、綠色化浪潮正重塑天山南北的產業面貌:新疆五鑫銅業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全流程智能化改造,構建起可追溯、可預警的現代生產體系﹔輪南油田創新採用“光伏+CCUS”多能互補模式,推動傳統油氣田向“零碳工廠”轉型﹔合成生物學技術讓棉花變身為高附加值的“生物工廠”……

從創新主體的蓬勃發展,到傳統產業的智慧升級,再到能源體系的綠色轉型,新疆通過系統化的創新布局,為新質生產力的培育奠定了堅實基礎。立足已有的堅實根基,新疆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愈發清晰。(謝慧變)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