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馬蕊:把全村人都裝進了心裡
又到了供暖季。這幾天,焉耆回族自治縣永寧鎮下岔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馬蕊為民服務的腳步更勤了。她帶著村干部,挨家挨戶查看一氧化碳報警器,給村民講解安全知識,口袋裡還裝著幾節電池。“獨居老人生活不便,報警器沒電了,就給他們換上,確保安全。”馬蕊說得朴實、做得細致。
今年38歲的馬蕊從小生活在下岔河村,在村委會工作的10多年,她真切感受到民族團結、互幫互助就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彼此照應裡,體現在困難時刻的及時幫助中,體現在共同致富的奮斗征程上。
馬蕊的手裡總攥著一本“民生賬本”,誰家有老人獨居,誰家孩子在外打工,誰家有病人需要常看望,她都清清楚楚。村民張秀英老人的名字旁,標注著“獨居、腿腳不便,心臟不好,患有哮喘”。一次走訪,見老人家門虛掩,馬蕊推門而入,發現老人倒地昏迷。“快拿被子墊著頭!”她一邊組織救人,一邊撥打120,又在醫院墊付了醫藥費。老人子女從外地趕回,緊握著馬蕊的手連聲道謝,她說:“下岔河村就是個大家庭,誰家有難,我不能不管。”
這次經歷讓馬蕊意識到,每一扇門背后,都是一個需要被看見的家。她推動構建“黨員中心戶+網格責任區”機制,將全村70名黨員編入8個責任區,誰家有急事難事,黨員10分鐘內響應,服務的觸角不斷延伸。
鄰裡之間難免有矛盾糾紛,馬蕊牽頭成立“蓋碗茶說事”調解室。沏一壺熱茶,說幾句暖心話,許多矛盾糾紛就能順利化解。村民馬佔福和鄰居因宅基地邊界爭執不下,馬蕊請他們坐下喝茶:“遠親不如近鄰,你們爺爺那輩就有交情,有啥事不能商量著來。”她耐心調解,還帶著兩人實地丈量,最終達成和解。如今,這個小小的調解室每年化解矛盾100多件,成了各族群眾化解心結、增進理解的“連心橋”。
“馬書記送來的不只是3隻羊,更是我們全家人的希望。”村民買買提·吾守望著自家羊圈裡膘肥體壯的羊感慨道。過去,他家中經濟拮據,馬蕊不僅送來了3隻種羊,還請來技術員指導科學養殖。如今,買買提家的羊群已發展到23隻,年收入顯著提高,還帶動5戶村民加入養殖行列。
“隻有讓大家腰包鼓起來,民族團結才有堅實的經濟基礎。”馬蕊看中村子緊鄰屠宰場的優勢,積極推動標准化養殖。村民馬強起初怕賠錢,猶豫不決。馬蕊帶著他去屠宰場考察,簽訂保價收購協議,申請創業貸款,一步步打消他的顧慮。如今,馬強的養殖合作社年出欄牛羊800多頭(隻),吸納了25名各族員工,還通過網絡直播擴大銷售渠道,單場直播最高銷售額達5萬元,成了村裡的“共富樣板”。
馬蕊還積極挖掘村裡的文化“富礦”。老油坊、老磨坊修舊如舊,成了“鄉村記憶館”﹔邀請“新疆花兒”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班授課,讓村民在學習中拉近距離﹔推出“農家體驗游”,讓游客沉浸式體驗鄉村生活。她還建起村電商服務站,請來老師教村民直播帶貨,自己也上陣推介村裡的葡萄、馕、特色糕點,還有葫蘆烙畫等手工藝品。村民古麗·卡葉跟著學習直播帶貨,手工刺繡訂單從全國各地飛來。
為讓民族團結理念深入人心,馬蕊推行積分制:參與村務+1分,幫鄰居解困+2分,帶動就業+3分……小積分日積月累,匯聚成互助暖流。
如今的下岔河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泥濘土路變身整潔步道﹔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從2020年的不足10萬元到現在突破百萬元,大家腰包鼓了,日子越過越紅火。馬蕊用一件件實事,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在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各族群眾在共富路上攜手前行。
前不久,馬蕊獲評“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她說,這份榮譽屬於下岔河村全體村民,是大家的包容和奮斗,共同繪就了這幅民族團結、鄉村和美的新畫卷,“我會繼續守好這個‘家’,讓民族團結之花更艷麗、村民生活更幸福。”(張艷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