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荷聲起 天山舞韻長

第十五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新疆藝術劇院歌舞團參評作品《帕米爾的鼓聲》。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仲兆豐攝

第十五屆中國舞蹈“荷花獎”阿勒泰地區歌舞團與吉林藝術學院舞蹈學院合作參評作品《雪脈·阿勒泰》。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仲兆豐攝
10月31日,第十五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終評在烏魯木齊文化中心大劇院落幕,這場高水准藝術盛宴以鮮活的舞蹈語言傳遞著地域風情與民族心聲,也讓人們的目光再次聚焦活動舉辦地烏魯木齊。
這是中國舞蹈最高獎項“荷花獎”自創辦以來,首次將終評環節落地新疆,開創了國家級藝術賽事與邊疆地區文化藝術生態建設的新模式。此舉不僅為新疆舞蹈藝術提供了面向全國乃至世界的展示窗口,更通過“荷花獎”的權威性與引領力,為新疆文化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新疆作品競相綻放
在終評的璀璨舞台上,新疆4部舞蹈作品以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大放異彩。其中,《帕米爾的鼓聲》以鼓聲為魂,借“紅”的意象,抒發高原女性熾熱深沉的家國情懷﹔《幸福花兒開》則聚焦於鄉村振興與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各族農民的生動實踐,傳遞出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雪脈·阿勒泰》以阿勒泰滑雪狩獵岩畫為創作源泉,巧妙融合古老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藝、哈薩克族舞蹈動律與現代編舞理念﹔《時間的聲音》則憑借“以舞為筆、以樂為韻”的藝術語言,將木卡姆文化的傳承故事娓娓道來。值得一提的是,《帕米爾的鼓聲》與《時間的聲音》同為今年自治區優秀舞蹈創作項目的典范之作。作為核心推動力,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主導的“優秀舞蹈創作扶持項目”成效顯著。
新疆舞蹈家協會秘書長高善君介紹,去年年底,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從全區百余舞蹈創作選題中嚴格篩選出14個優秀舞蹈重點項目,每個作品獲得相應的專項經費支持,為編導創作提供了堅實的經費保障。在該機制帶動下,各院團激發極大創作熱情,形成更為專業、專注、精良的創作氛圍。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新疆舞蹈家協會組織專家開展了近百次實地指導與視頻審看,對距離較近地區進行現場指導,對偏遠地區則通過視頻方式進行精細打磨,以持續提升作品藝術質量,激發創作活力。
“‘荷花獎’是所有舞蹈演員的夢想,這是我們離夢想最近的一次。”《時間的聲音》編導張慧作為一名生長於新疆並扎根於此的舞蹈工作者,對此深有感觸。她認為,“荷花獎”終評環節落地新疆,不僅為本地作品搭建了展示平台,更以“全國同台競技”所形成的創作壓力,促使新疆舞蹈人在題材挖掘與藝術表現上不斷尋求突破。
“作品從構思到完成,歷時近3年。”張慧回憶,如何讓新疆舞蹈在打動本地觀眾的同時,也能引起全國觀眾的共鳴是其重點考慮的內容。為此,團隊在細節上不斷追求極致:服裝設計方案歷經五六次修改,從初稿到定稿反復調整﹔音樂整體架構調整超過20次,以更精准地契合節奏與情感表達﹔燈光設計逐幀校准色彩、調度與切割效果,力求完美呈現舞台意境。
本屆“荷花獎”評選中,新疆申報的20部作品中有4部成功入圍終評,創下歷屆民族民間舞終評入圍數量之最。編導與演員均“憋著一股勁兒”,致力於在題材選擇和藝術表達上實現突破,以新穎的藝術手法與深刻的敘事表達,呈現新疆舞蹈創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以舞為媒促進交流提升
本屆“荷花獎”民族民間舞終評共有51部優秀作品入圍。這些作品題材豐富多元,既有對民族風情的深情演繹、對非遺舞蹈的當代書寫,也有對紅色記憶的深情回溯、對鄉村振興的時代聚焦﹔既彰顯民族特色,又呈現地域文化的多彩風貌,可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與國內高水平舞蹈團隊的同台交流與觀摩學習,使新疆本地的舞蹈愛好者及專業舞者受益匪淺。
作為新疆藝術劇院歌舞團的資深舞蹈演員,馬依熱·艾買提江已擁有4屆“荷花獎”的參賽經歷。在本屆終評期間,她全程觀摩了3天的演出,“這個平台為我們創造了極其珍貴的相互學習機會,我從各地優秀作品中看到了不同舞蹈的獨特魅力與精湛技藝,這些寶貴的藝術養分必將融入我今后的舞蹈表演中。”
文藝作品的創作須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昌吉回族自治州藝術劇院參評作品《幸福花兒開》,以鄉村振興背景下新農人的豐收圖景為創作藍本,編導在作品中保留碎搖頭、砸頭、踮腳曲步等民間舞蹈的典型動作,真實還原其風格韻味,並大膽融入街舞等多種現代元素,通過多元風格的交織與碰撞,顯著提升了舞蹈的舞台表現力。
“參與此次評選,不僅獲得了與全國各地優秀舞者深入交流的機會,也使劇院的編導和演員在專業素養上獲得提升,迸發出諸多創作新思路,為未來的創作與表演實踐積澱了寶貴經驗。”昌吉回族自治州藝術劇院黨總支書記、院長王東說。
喜愛舞蹈的觀眾李芸通過線上直播和線下現場兩種方式,全程觀看了這次“荷花獎”終評,感覺非常震撼,也十分過癮。她說:“能在家門口親歷這樣的國家級藝術盛事,我倍感自豪!”
作為中國舞蹈界的盛會,本屆“荷花獎”終評不僅是一場藝術競技,更是一次以舞為媒的文化對話。新疆藝術學院副院長張鵬指出,這種“以賽事帶動創作、以交流促進提升”的模式,為新疆舞蹈藝術的蓬勃發展注入強勁而持久的動力,對下一階段的創作是一個好的導向。
扎根傳統創作時代精品
11月4日晚,第十八屆文華獎獲獎名單揭曉,由新疆藝術學院創作演出的舞蹈作品《陽光下的麥蓋提》榮獲文華節目獎。這是該作品在摘得中國舞蹈“荷花獎”民族民間舞金獎后,再次斬獲國家級藝術大獎。
新疆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民族民間舞蹈資源豐富、形式多樣。舞蹈藝術創作唯有深深植根於中華文化的沃土,堅定文化自信,方能不斷邁向藝術高峰。《陽光下的麥蓋提》正是這樣一部優秀作品。“創作不僅要深深扎根於生活土壤,汲取最鮮活的養分,還要堅持創新,勇於突破自我,用心打磨作品。”張鵬總結道。
近年來,新疆舞蹈家協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積極引領各專業院團與院校推進民族民間舞的創作與實踐,佳作迭出。以《頂碗舞》《刀郎人》《昆侖之夢》《長長的辮子》《花兒永遠這樣紅》《陽光下的麥蓋提》《爺爺的薩瑪瓦爾》等為代表的多部作品接連在“荷花獎”舞台折桂,充分印証了新疆舞蹈創作的整體進步。
“在傳統與創新之間,要找到平衡——一種回歸本真卻又不失當代表達的創作姿態。”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師謝伊代·塔伊爾說,要用自己的眼睛觀察民間、感受民間,將真實鮮活的民間舞蹈傳授給學生,讓他們體驗並理解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化,再將這樣的積累融入創作之中。
除了深入生活,文藝創作者還積極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將現代藝術理念與表現手法融入新疆舞蹈之中,在融合中追求創新,由此催生出更多承載時代精神、講述新疆故事的文藝精品。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與魂,是草原上回蕩的馬蹄聲,是童年縈繞耳畔的木卡姆旋律,也是祖輩世代傳續的舞步律動。”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迪麗娜爾·阿布拉強調,新疆舞蹈創作絕非簡單的舊衣縫補,也不是以華麗包裝掩蓋傳統本質,而是要扎根於傳統精髓,運用年輕的語言、鮮活的情感與之展開對話,讓古老的傳統在當代的陽光下抽枝展葉,煥發新的生機。
荷花雖已落,余韻仍綿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疆舞蹈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持續堅守文化根脈,呼應人民情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斷創作出更多無愧於時代、不負人民的舞蹈精品,讓天山舞韻在中華文化的綿延長河中生生不息。(賈春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