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從“千裡求醫”到“門前就診”
“患者情況危急,急需救援!”10月30日傍晚,一通來自新疆吉木薩爾縣老台鄉東溝村的電話,迅速激活了縣鄉村三級醫療協同響應機制。一名老年女性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在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的高效協同下,最終轉危為安。
從求助到入院治療,全程僅用48分鐘。這場高效協同救治的背后,是新疆在整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方面的持續努力。
近年來,新疆在醫療衛生領域持續投入,取得了顯著成效。據近日自治區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實踐”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16場)公布的數字,截至2024年,新疆(含兵團)醫療衛生機構總數已突破1.9萬家,每千人口床位達到7.85張,衛生人員總數增至31.46萬人,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注冊護士數分別提升至3.19人和4.12人。通過深化醫教協同,新疆已建立起涵蓋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繼續教育的完整醫學教育體系,形成了基本醫療、疾病預防、科技教育、中醫藥、衛生健康行政執法等門類齊全、專業完善的衛生健康隊伍,建立起覆蓋城鄉的醫療衛生健康服務體系,有效滿足各族群眾的健康需求。
曾經,新疆醫療資源分布呈現“北強南弱、城強鄉弱”的格局:優質三甲醫院高度集中於大城市,農牧區基層醫療機構則長期面臨人才與設備的“雙短缺”,“看病遠”“看病難”是眾多家庭難以回避的現實。
為徹底扭轉這一局面,新疆以基層為重點,系統推進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通過組建74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及10個城市醫療集團,實現縣域內人、財、物統一管理,有效激活基層服務能力,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需求得到更好滿足。
在澤普縣醫共體總院(澤普縣人民醫院),長期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困擾的肉山古·艾米都拉病情迎來了轉機。該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蔡鳴天為其量身定制治療方案,在護理團隊的精心照護下,肉山古的病情得到顯著改善。“以前覺得生活沒有希望了,是這裡的醫生、護士讓我重新看到了陽光。”肉山古激動地說。
針對縣級醫院難以處理的疑難重症,新疆進一步打通雙向轉診通道:一方面,持續實施“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組織22家三級公立醫院托管幫扶40家縣級醫院,強化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五大中心”建設﹔另一方面,圍繞“大病不出疆”目標,構建國家與自治區兩級區域醫療中心網絡,疑難病種覆蓋率和新技術應用水平持續提升。
在喀什,中山大學附屬喀什醫院(國家感染性疾病區域醫療中心)一期工程7.8萬平方米建筑拔地而起,500張床位提前投入運營。依托“剛性+柔性+增派+援疆研究生”多元支援模式,廣東協調29家大型三甲醫院醫護人員駐點支援。目前,該院已建成兩個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感染性疾病科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越來越多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不再為就醫輾轉千裡。
人才是醫療衛生體系的根基。新疆通過定向免費培養醫學生、實施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等,持續為基層輸送“健康守門人”。
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人民醫院副院長、急診科主任艾斯買爾江·艾爾肯便是其中之一。學成歸來后,他七年如一日扎根基層,翻雪山、越冰河、進氈房,年均下鄉巡診150余天,建立3000余份電子健康檔案,被當地群眾親切稱為“移動的醫院”。
自2008年起自治區系統實施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項目以來,累計向鄉鎮衛生院輸送8700余名本(專)科醫學專業畢業生。一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基層“健康守門人”隊伍茁壯成長。
從“千裡求醫”到“門前就診”,新疆通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強化人才培養,為各族群眾織就了一張堅實而便捷的健康防護網。展望未來,我區將深入實施醫療衛生強基工程,讓優質醫療資源離百姓更近,讓健康福祉惠及每一個家庭。(蘇璐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