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來臨,這座城市何以從容應對
雪后的烏魯木齊,街道靜謐、空氣清新,運轉如常、秩序井然。若非置身其中,很難想象這座城市剛剛經歷過一場破紀錄的大暴雪。
一組數據刻畫出這場降雪的“威猛”:烏魯木齊市29個自動氣象站降水量超過24.1毫米,達到大暴雪量級,水磨溝區山區與米東區山區分別有24厘米、28厘米的新增積雪……這是烏魯木齊市有氣象記錄以來11月最強降雪。
雪勢雖猛,卻未擾城安。這份安寧,正是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最生動的體現。從精准預警到多部門協同作戰,從果斷停課到全城高效清雪,烏魯木齊市憑借一套科學、高效、溫暖的應對體系,將這場極端天氣帶來的“壓力測試”,從容轉化為一份寫在白雪之上的“治理答卷”。
精准預警
筑牢第一道防線
“我們提前72小時就對這場暴雪的過程和量級作出了准確預報。”11月7日,新疆氣象台首席預報員李如琦聲音略顯疲憊,卻透著堅定。為緊盯天氣演變,他和同事已在值班室連續奮戰多個晝夜。
這份精准預報,如同一聲響亮的號令,瞬間激活了整座城市的應急體系。11月3日,自治區氣象局聯合應急管理、水利、交通、文旅等多個部門開展聯合會商,對重點影響區域和關鍵致災因子進行集中研判。
“多部門會商就是要打通信息壁壘,讓天氣風險與行業防范需求精准對接,切實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自治區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副處長杜紅說。
隨著天氣系統逼近,11月4日上午,新疆氣象台在數小時內連續發布暴雪藍色預警、大風藍色預警、道路結冰黃色預警和寒潮藍色預警,並同步啟動重大氣象災害IV級應急響應。
預警即命令,自治區氣象局同步啟動“叫應”機制,通過智能外呼系統對28個相關單位及責任人開展閉環預警服務,確保高級別預警信息被“叫醒”並得到“回應”。
如此迅速的聯動響應,其背后依托的是一套日趨完善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2023年11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氣象災害防御條例》正式公布,明確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分級負責、社會參與”的氣象災害防御原則,並建立起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結合同步建成的高等級預警“叫應”制度,共同構建起“監測—預報—預警—處置”的全流程閉環,為此次暴雪應對提供了堅實的制度支撐。
制度優勢要轉化為實戰效能,離不開精准高效的預警信息傳遞。在打通預警“最后一公裡”上,新疆氣象部門構建起立體化傳播網絡:除電視、廣播等傳統渠道外,“絲路氣象”APP可實現基於用戶位置的精准預報推送﹔“網格+氣象”行動則將預警信息深度融入基層治理體系,目前覆蓋率已達97.52%,讓氣象服務真正融入千家萬戶。
11月5日晚,暴雪如期而至。盡管起始時間略有推遲,但其強度、持續時間與影響范圍均與預報高度吻合。這場“如約而來”的強降雪,不僅檢驗了預報技術的進步,更彰顯出氣象服務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實際價值。
部門聯動
織密城市防護網
11月6日清晨,烏魯木齊市民陳先生比平時提前半小時出門,做好了在雪中長時間堵車的心理准備。然而一路所見令他頗感意外:主干道積雪已基本清除,車流平穩有序。“這和我印象中的雪后早高峰完全不同,沒想到如此順暢。”他的感慨,道出了許多市民的心聲。
順暢出行的背后,是一套高效運轉的多部門協同機制。這套機制如何運作?在新疆綜合交通運輸指揮中心能找到答案。
智慧公路氣象服務系統的大屏實時呈現全疆路網運行狀況。依托“一路三方”聯動機制,氣象與交通部門在暴雪來臨前72小時就已啟動應急響應,為后續清雪除冰、交通疏導爭取了寶貴時間。
“我們根據強降雪時段和區域的精准預報,提前在關鍵路段部署清雪設備和人員。”自治區交通運輸廳應急指揮與聯網收費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特別是針對烏魯木齊市區18條主干道和3條高速路段實施“一路一策”,讓交通部門能夠更精准地調配資源,有效保障道路暢通。
在精准預報的支撐下,清雪除冰工作高效展開。烏魯木齊市共出動1991台清雪設備、1.6萬名環衛工人徹夜奮戰,嚴格執行“即下即清、雪停路淨”的工作要求,在降雪停止后4小時內實現主干道暢通。
協同效應同樣延伸至其他關鍵領域:鐵路部門根據大風專項預報及時調整列車運行圖﹔電力部門對重要輸電線路開展巡檢﹔文旅部門通過靶向發布平台向全區重點景區推送預警信息﹔農業氣象服務團隊則為設施農業提供防凍建議……從交通保暢到民生保障,各部門既各司其職,又緊密配合。
“看似各自為戰,實則是同一盤棋。”新疆氣象服務中心預報服務科科長劉大鋒形象地比喻,精准預報如同指揮棒,各部門的協同配合共同奏響了一首城市治理的“協奏曲”。
民生關懷
彰顯城市溫度
連日來,烏魯木齊市這場多年罕見的大暴雪引發關注。有市民在社交平台感慨:“在新疆,大雪常見,但全城停課不常見。起初不解,直到看見被積雪壓彎的樹枝,才理解這個決策背后的用心。”
11月6日,烏魯木齊全市中小學果斷停課一天。這份看似簡單的安排,背后是對極端天氣的鄭重應對,更是對生命安全的有力守護。
細節之中,最見溫度。為緩解雪后出行壓力,11月5日至6日,烏魯木齊地鐵1號線與機場捷運系統同步延長運營30分鐘,默默守護市民的出行路。
城市的溫度,在風雪中愈發清晰。各社區積極行動起來,工作人員通過微信群、上門走訪等方式,及時了解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需求,協助採購生活物資和藥品﹔部分社區還設立臨時取暖點,為戶外作業人員提供熱水與歇腳處。
風雪中,更有一群平凡英雄默默守護:提前上崗疏導交通的交警、冒著嚴寒巡檢鐵路道岔的工人、保障供電供暖的搶修人員、穿梭街巷的外賣騎手,以及合力清理斷枝和積雪的志願者、消防人員……他們用責任融化冰雪,以行動溫暖人心。
大雪終將消融,但這份以民生為重的城市治理理念,將持續浸潤這座城市的每一寸肌理,並再次印証:現代城市治理既需要科技的“智慧大腦”,也離不開為民的“溫暖初心”﹔既要各部門的“專業獨奏”,更要全社會的“協同合唱”。
當風雪再次來臨,烏魯木齊必將更加從容——因為一套科學、高效、溫暖的治理體系,是這座城市面對一切挑戰的堅實底氣。(謝慧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