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科技賦能 產業向“新”
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杆,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
從繪制出世界首個番茄超泛基因組、克隆出增產67%的關鍵基因,到深地塔科1井鑽探破萬米,煤炭地下氣化實現“雙氣共採”……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接連涌現,成為新疆以科技賦能產業向“新”的最生動注腳。
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四五”以來,新疆堅定不移把創新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推動全域創新體系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整體構建,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持續而強勁的動能。
政策“筑巢”
厚植創新沃土
前不久,新疆金豐源種業有限公司牽頭承擔的國家農業科技重大項目——“耐逆豐產棉花新品種設計與培育”交出亮眼答卷。依托項目培育出的“金棉2號”棉花新品種,在塔裡木盆地極端環境下實現畝產皮棉突破550公斤,有效破解了高溫干旱導致減產的世界性難題。
同樣令人欣慰的是,新疆大學在202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選中獲批項目123項,立項總數與批准經費均居全疆首位﹔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數據顯示,2024年該院科技人員人均科研經費突破60萬元,創歷史新高……
高校潛心基礎研究、科研院所聚力關鍵技術攻關、企業主導成果轉化——“十四五”以來,新疆以系統思維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推動形成三類主體協同並進、互促共贏的創新格局。
在投入機制上,新疆以真金白銀夯實創新根基:2022年起,每年新增20億元本級財政科技經費,以此為帶動,“十四五”以來實施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8000余項,落實資金超過50億元,解決了一批制約新疆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難題﹔2022年,設立100億元人才發展基金,啟動“2+5”重點人才計劃,用於支持保障重點領域人才資源開發,資金總額是前十年總和的3倍多。
在組織方式上,新疆改革完善重大科技項目立項與管理機制,積極推行“揭榜挂帥”“軍令狀”等制度。“十四五”以來已成功揭榜實施24個項目,總投入超過2億元,覆蓋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特色優勢產業。
強有力的政策組合拳持續釋放創新活力。2024年,全區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達138.5億元,較2020年翻一番﹔技術合同成交額101.5億元,是2020年的11倍。2024年末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2529家,是2020年末的3倍。
自治區科技廳科技資源統籌處處長趙鵬表示,一系列政策舉措與創新成果共同証明,新疆通過構建“投入—機制—產出”的良性循環,已成功將政策勢能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動能。隨著創新生態的持續優化,科技這個“關鍵變量”正日益成為支撐新疆產業轉型升級與核心競爭力提升的“最大增量”。
平台“聚能”
攻堅產業瓶頸
科研平台,正成為驅動產業創新的核心引擎。
10月24日,走進懷柔實驗室新疆研究院,大屏幕上跳動的數據勾勒出新疆三大盆地的“碳畫像”。今年6月,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鄒才能領銜的CCUS研發團隊,成功繪制出新疆首個碳源碳匯全景數據庫,首次為准噶爾、塔裡木、吐哈盆地完成精准的“碳體檢”。
這項成果的價值迅速顯現——懷柔實驗室新疆研究院高級專家桑國強帶領團隊僅用15天即為准東經濟技術開發區編制出煤制氣項目碳封存方案,將傳統需數月的環評周期大幅壓縮,讓科技創新成為產業綠色轉型的“加速器”。
這只是新疆系統構建高能級創新平台體系的一個縮影。“十四五”以來,新疆圍繞國家戰略與區域特色,精心布局“國家級+自治區級+行業級”多層次創新矩陣。國家風力發電技術創新中心、光伏材料與電池全國重點實驗室等22個國家級平台深耕前沿﹔天山實驗室、新疆智能裝備研究院等466個自治區級平台聚力攻關﹔110米口徑全向可動射電望遠鏡、世界首台10—60兆電子伏質子加速器等大科學裝置,更為新疆科技創新提供了“硬核”支撐。
這些高能級平台正成為破解產業發展瓶頸的“密鑰”。在綠色礦業領域,新疆建成我國首個微生物地浸採鈾基地,實現了“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可持續發展﹔在廣袤農田裡,玉米密植精准調控技術創下百萬畝畝產1164.7公斤的全國新紀錄,讓“藏糧於技”從願景走向現實﹔在新材料賽道,多晶硅純度從太陽能級6N躍升至電子級11N,一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中國制造注入新疆智慧……
“通過全鏈條部署重大項目和系統構建創新平台,新疆已有效破解一批產業發展技術瓶頸。科技支撐產業實現了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關鍵一躍,這種深度融合正強力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全面升級。”趙鵬說。
人才“賦能”
激活創新源泉
創新投入持續加大,高能級平台日益完善,讓新疆得以“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在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實驗室裡,劉家凱研究員正專注地進行激光劃刻實驗。2023年,這位畢業於沙特國王大學的青年博士,通過自治區“天池英才”計劃來到新疆,投身柔性硅基復合光伏材料研發。這項從實驗室走出的技術,如今已在能源領域創造出近3億元的經濟效益。
劉家凱的選擇代表著一個群體。2023年以來,新疆理化所引進高層次人才100余人,遠超過去七年引進人數總和。“選擇新疆,不僅因百億元人才基金支持,更因這裡提供了服務國家戰略的科研平台。”劉家凱道出了許多科研人員的共同心聲。
在大力引進外部人才的同時,新疆同樣注重本地人才的系統化培養。通過實施“天山英才”計劃、設立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等舉措,為科研人員潛心研究提供穩定支持與清晰路徑﹔為了讓各類人才盡展其才,新疆還巧借科技援疆力量,創新“組團式”科技援疆模式,並啟動科技“銀齡人才”計劃,吸引疆內外退休優秀科技人員繼續貢獻智慧。
這套“引育並舉、剛柔並濟”的人才組合拳,為新疆創新體系注入強勁活力:2024年全區研究與試驗發展(R&D)人員數量達7.1萬人,是“十三五”末的2.6倍﹔新疆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021年的0.89件提升至2024年的1.53件,提前完成“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目標。
從政策精准發力,到平台集聚賦能,再到人才充分涌流,新疆正將創新的“系統能力”轉化為發展的“最大增量”。天山南北這片熱土上,一幅以科技為筆、以產業為墨的新質未來,正從宏偉藍圖變為生動現實。(謝慧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