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紙越千年 非遺“活”鄉村
——桑皮紙闖出文旅新賽道

10月20日,在墨玉縣普恰克其鎮布達村桑皮紙展示館內,比拉力·圖爾蓀巴柯(左)向游客介紹桑皮紙的特性。趙飛攝

桑皮紙展示館內展出的由桑皮紙制作的精美文創產品(10月20日攝)。趙飛攝
10月20日,秋日的陽光漫過墨玉縣普恰克其鎮布達村桑皮紙產業園內的磚牆,洒在忙碌的手藝人身上。
“梆梆梆……”比拉力·圖爾蓀巴柯把煮軟的桑樹皮放在石板上,手持木槌反復敲打。沒多久,桑樹皮被敲打成軟爛的桑泥餅。不遠處,木架上的桑皮紙在陽光下靜靜舒展、漸漸定型﹔桑皮紙展示館內的暖黃燈光下,穆耶賽爾·艾合麥提托合提將畫有腰果花圖案的桑皮紙四角翻折、粘合,一頂精致的迷你桑皮紙花帽悄然成型。
這裡,是“桑皮紙之鄉”。千年造紙技藝,曾深藏於作坊,如今卻在桑皮紙產業園的推動下煥發新生。這張保存千年的紙張,“走出”作坊,鏈起種植、制作、創意加工與文旅體驗,正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文化支點,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也為古老的布達村注入發展的新希望。
一張紙闖市場
走進位於桑皮紙產業園的桑皮紙展示館,穆耶賽爾俯身於工作台前,為做好的桑皮紙花帽勾勒填色。工作台的一邊,用桑皮紙制作的香包、台燈、杯墊等文創產品靜靜陳列,映襯著這項古老手藝的新生故事。
“爺爺的桑皮紙,隻用來記賬﹔在我手中,桑皮紙變成了游客喜歡的文創產品。”穆耶賽爾說,這是她畢業后返鄉最大的意義。
桑皮紙,顧名思義就是以桑樹皮做的紙。地處絲綢之路南路要道的墨玉縣,氣候適宜植桑養蠶,當地居民就地取材,用豐富的桑樹皮資源,制作出這獨具特色的紙張。桑皮紙紙質薄而柔韌,色澤淡黃,紋理質朴美觀,具有防虫蛀、不怕潮、寫字作畫歷經千年不褪色等特性,被譽為人類紙業的“活化石”。2006年,這項瀕臨失傳的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被譽為“桑皮紙之鄉”的布達村,村民大多精通桑皮紙制作技藝。出生在造紙世家的比拉力,5歲起便跟著爺爺托合提巴克·吐爾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維吾爾族桑皮紙制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學習,18歲便能獨立制作桑皮紙,包括伐條、浸泡、剝皮、鍋煮、過濾、捶搗等8道主要工序。2023年從吐魯番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畢業后,比拉力回到家鄉,全身心投入桑皮紙技藝傳承中。
如何傳承這門老手藝,比拉力有自己的理解,為此他開設了短視頻賬號,通過拍攝短視頻分享採枝、剝樹皮、晒紙漿等桑皮紙制作過程,向更多人介紹桑皮紙。今年6月,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投資改造升級的桑皮紙產業園開園,比拉力家的桑皮紙工坊升級煥新后,以嶄新姿態入園,桑皮紙生產效率和品質顯著提升。
“現在工坊每天能生產100張桑皮紙,到了旅游旺季,一天銷售額達5000元。”比拉力告訴記者。但桑皮紙工坊的價值遠不止於此,這裡已成為一個沉浸式文化空間。“游客不僅能買到桑皮紙,還能體驗桑皮紙制作。我們還推出了研學項目,為中小學生提供了解學習桑皮紙制作技藝的平台。”
一顆心守匠藝
穆耶賽爾畢業於新疆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今年6月走出校園返回家鄉,被煥新開業的桑皮紙產業園吸引,便決定留在家鄉,在產業園從事文創設計工作。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做手工,現在能把一張張桑皮紙變成一件件精美的文創產品,把老手藝用新方式傳承下去,感到特別自豪。”穆耶賽爾告訴記者,她已經設計制作了台燈、花帽、鑰匙扣、書簽、杯墊等文創產品,桑皮紙台燈銷往烏魯木齊等地的多家酒店,市場反響很好。同時,她還通過直播的方式分享制作過程,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和游客關注。
同樣致力於保護傳承這項非遺技藝的,還有比拉力和他的家人。除了堅持手工制作桑皮紙、拍攝短視頻外,比拉力開始嘗試制作筆記本、折扇、鞋墊等文創產品。今年8月,在2025“新疆是個好地方”非遺援疆主題展示活動中,比拉力與滿族伊爾根覺羅剪紙第十二代傳人趙聰卓簽約,為這項古老的技藝注入了新活力。
正在北京參加“2025年墨玉縣京·墨文化藝術交往交流暨墨玉優品進北京”活動的比拉力告訴記者,此前成立的新疆首個援疆大國工匠創新工作室為他提供了與國內頂尖大師交流學習的平台,“我想通過努力,讓老手藝真正傳下去,讓桑皮紙走進百姓日常生活。”
比拉力和穆耶賽爾的堅守,是當地桑皮紙產業蛻變的縮影。目前,布達村有4家桑皮紙企業,27個家庭作坊,50余人從事桑皮紙制作。
“桑皮紙產業園,不僅是生產的基地,更是匠心的傳承場。”墨玉縣普恰克其鎮黨委書記張安邦介紹,普恰克其鎮政府對掌握非遺技藝的“手藝人”進行全面摸排梳理,加強資金扶持與培訓,目前已培養學習桑皮紙制作技藝11人。
一條鏈興鄉村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全縣主要景區景點累計接待游客38.37萬人次,同比增長超4倍﹔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12.6萬元,同比增長超3倍。”墨玉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副書記、局長阿布都米吉提·艾熱提說。
位於布達村的桑皮紙產業園集桑皮紙展示館、文創展銷區、游客服務區等功能於一體,可為游客提供沉浸式體驗。其中,桑皮紙展示館以“鄉間尋紙、紙煥新生、紙傳千年、紙物產業”四大主題展覽為核心,展示了桑皮紙的鄉土根脈、傳承之路以及在現代設計中的創新應用,展現了桑皮紙在文化傳承、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文旅融合中的廣闊前景。
依托桑皮紙產業園,布達村積極打造特色非遺文化村落,帶動周邊民宿、農家樂、特色農產品銷售等業態的發展,通過桑皮紙帶動就業超千人。
2023年,布達村村民果海爾尼薩·阿不都拉來到比拉力家的桑皮紙工坊就業,她主要負責桑皮紙捶搗和入模兩道工序的展示,每年增收2萬余元。“以前在家做桑皮紙,收入不是很穩定。在工坊就業,參觀體驗的游客很多,收入穩定了,日子是越來越好了。”她說。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桑皮紙產業,墨玉縣引進了新疆創夢者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通過創作桑皮紙為主題的短劇,提升桑皮紙知名度。
“如今,桑皮紙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依托一館、一園、一街區,產業鏈雛形已現。未來,我們將繼續探索‘文化傳承+藝術創新+產業融合’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深挖桑皮紙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打造桑皮紙品牌,通過非遺激活鄉村內生動力,帶動全縣旅游產業發展。”張安邦說。(拍熱扎提·阿不都)
編輯點評
新疆桑皮紙,這樣“潮”起來
在墨玉縣普恰克其鎮布達村,一張承載千年歷史記憶的桑皮紙,正書寫著非遺傳承與鄉村發展的新故事。它曾是深藏作坊的“紙業活化石”,如今憑借創新,成為激活鄉村活力的關鍵支點。
其破局關鍵,在於走出單打獨斗的傳承困境。比拉力拍短視頻,穆耶賽爾做文創設計,年輕一代用新表達方式讓老手藝“潮”起來﹔政府摸排手藝人、建產業園、設創新工作室,政策扶持為傳承“搭梯子”﹔引入企業拍短劇、辦研學,跨界合作讓桑皮紙“出圈”,形成多元傳承矩陣。
更難得的是,桑皮紙產業沒有止步於技藝保護,而是延伸出“種植—制作—文創—文旅”全鏈條。一張紙帶動民宿、農家樂發展,讓50余人就業、超千人受益,村民果海爾尼薩的收入變化,正是產業賦能民生的生動實踐。桑皮紙產業實現了從“保技藝”到“興鄉村”的跨越。
桑皮紙的蛻變証明,非遺不是博物館裡的標本,而是可開發的文化富礦。當傳統技藝與現代審美、產業思維、鄉村需求同頻共振,就能激活內生動力,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的文化動能。(夏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