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邊關石榴紅

——記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歐托哈

2025年11月01日09:34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她在桃李年華,跟隨身為護邊員的丈夫來到邊境一線,成了巡邊“娘子軍”。在巍峨的阿拉套山腳下,她用半生歲月書寫著對祖國的熱愛,猶如一顆“石榴籽”,在邊境線上傳遞民族團結情。

她叫歐托哈,是溫泉縣扎勒木特鄉浩圖爾哈隊護邊員,剛剛獲評“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

歐托哈的故事要從35年前說起,那時她21歲,是一個城裡姑娘,和護邊員歐龍巴依爾喜結連理。當許多人以為,男方會放棄護邊工作跟隨女方定居城市時,歐托哈卻作出了讓人意外的決定:辭掉工作,跟著丈夫去巡邊。

歐托哈作出決定前權衡再三,歐龍巴依爾一家三代人接力護邊,他18歲就接過父親的馬鞭在邊境線上放牧、巡邏,叫他如何割舍?更何況丈夫的工作很有意義。

扎勒木特鄉的邊境線蜿蜒盤旋在阿拉套山深處。歐托哈說,現在巡邊的柏油路一直修到山腳下,路況很好,護邊員基本都是騎摩托車巡邊,隻有一些崎嶇的山路需要徒步。挑戰來自大自然,路上時常會出沒狼、棕熊、雪豹等野生動物,夏季暴雨、冬季風吹雪說來就來,有的巡邏點位在海拔3000多米處,容易引發胸悶、頭疼等高原反應。

不論環境多惡劣,巡邊的腳步不曾停歇。歐托哈記得,有一年下暴雪,護邊巡邏小組幾班倒,頂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不停走,硬生生在厚厚的積雪中踏出一條路。巡邏回來時,大家頭發上、睫毛上、口罩上結滿冰碴子。

在常人看來,在遠離人煙、自然條件惡劣的山區放牧、巡邊很枯燥。家人和朋友多次給歐托哈夫婦介紹城裡的工作,都被他們婉拒了。歲月流逝,歐托哈把巡邊當成事業,把邊關生活過成了一首詩。

夫妻執勤崗要長年累月駐守在邊境一線,執勤房是一間不大的屋子,廚房和其他護邊員共用。歐托哈將分配給夫妻二人的執勤房收拾得干干淨淨,在房前屋后種了蔬菜和果樹。

小小執勤房是個歡樂的大家庭,居住著漢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蒙古族等護邊員,有好幾對夫妻。歐托哈作為巡邊“娘子軍”的領頭人,照顧家庭之余,還竭盡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不同民族的護邊員在一起從事熱愛的事業什麼都好,唯有一件事略有不足。大家起初因為國通語說得不好,交流時會因為發音錯誤鬧誤會。歐托哈在護邊員隊伍中學歷最高、國通語最好,她利用業余時間帶著大家學習,通過看新聞聯播、愛國主義題材影視劇,一起學習交流,提升國通語水平和團隊凝聚力。

每年暑假,執勤房會迎來護邊員的孩子們。歐托哈在執勤房的院子裡開辟“小護邊員課堂”,教孩子們用石子擺出中國地圖的形狀,給他們講家鄉所在的位置,帶孩子們走巡邊路……年復一年,“小護邊員課堂”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在孩子們心田悄然萌芽。

在扎勒木特鄉,歐托哈的事跡感染著許多人,其中就包括新疆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博州邊境管理支隊扎勒木特邊境派出所的民警們。

每當有新人到來,扎勒木特邊境派出所都會組織老民警帶著新民警到執勤房,聽歐托哈講護邊員接力護邊的故事。民警們還經常和歐托哈夫婦等護邊員聯合巡邏踏查,一起給界碑描紅,在海拔最高的界碑處升國旗、重溫入黨誓詞。

“一個個具體行動,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警們的家國情懷更加濃厚了,自覺扎根邊關,守護祖國邊疆安寧。”扎勒木特邊境派出所副所長李劍鋒說。(王娜)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