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的“石榴籽”
——記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
“可可托海每一寸土地都浸著前輩汗水,其歷史與精神值得我們永遠銘記。”10月25日,接受記者採訪時,剛剛獲評“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稱號的巴哈提別克·加斯木汗語氣堅定。
巴哈提別克是富蘊縣可可托海鎮土生土長的“礦二代”。1978年,他成為一名空降兵,“穿上軍裝那天,我就告訴自己,要一輩子守好‘責任’二字。”談起自己的軍旅生涯,他的眼神裡滿是驕傲。
1982年復員后,他進入新疆有色金屬可可托海建筑安裝工程公司工作,從普通工人到技術骨干,一干就是17年。
“那17年,沒有輕鬆的活,扛材料、修設備是常事,遇到緊急任務連軸轉也是家常便飯。”巴哈提別克笑著說,“再大的困難,咱克服﹔再大的危險,咱第一個上。”
1999年,國有企業改制,他面臨下崗分流。那段時間,他陷入迷茫,直到一次偶然在烏魯木齊的書店裡看到《亮劍》。
“李雲龍遇到那麼多坎都沒認輸,我這點困難算什麼?”他豁然開朗,放下身段干起了裝卸工的活,后來因吃苦耐勞、認真負責,被新疆有色金屬工業(集團)稀有金屬有限責任公司物資供應部聘為安保人員。
“安保是頭等大事,防盜竊、防錯領、防錯發,哪怕一張票據、一個小零件,都不能馬虎。”在安保崗位上的10多年,巴哈提別克從未出過一次差錯。正是這段時間,巴哈提別克發現隨著附近企業職工陸續離開,可可托海鎮中心街道堆起了大量舊物件、舊票據和舊書報。“在別人眼裡是‘垃圾’,而在我眼裡全是‘寶貝’,這些可都是可可托海的歷史見証啊!”從那時起,巴哈提別克成了“淘寶人”,只要有空就去整理這些“寶貝”,家裡的藏品漸漸堆成了小山。
2017年,阿勒泰地區計劃將可可托海打造成紅色教育基地,巴哈提別克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我收藏這些東西,就是盼著有一天能讓更多人知道它們背后的故事。”他花了半個多月,將20多年來收集的上千件老物件、珍貴資料分類整理,全部無償捐給了可可托海地質陳列館。不僅如此,他還主動請纓,成了陳列館的義務講解員。
每次講解,巴哈提別克都飽含深情:“要讓來這裡的人都知道,可可托海的今天是一代又一代人團結奮斗拼出來的。”
除了守護可可托海的歷史,巴哈提別克還用愛心溫暖著身邊人。孤寡老人阿依夏木·哈斯木,就是他和妻子沙依拉·托肯守護多年的“家人”。
2018年,剛搬新家的巴哈提別克遇到上門求水的阿依夏木,老人因剛從平房搬進樓房,不會用廚具連熱水都喝不上。巴哈提別克手把手教會老人,還包攬了充水電費等活兒。見老人腿腳不便,夫妻倆還經常給老人送飯。
后來,阿依夏木去喀什投奔親戚。一次老人生病,巴哈提別克還專程去看望。“看到我的時候,老人拉著我的手感動落淚。”說到這裡,巴哈提別克紅了眼眶,“其實我們沒做什麼,就是把她當成家人而已。”
退休后,巴哈提別克更忙了:作為鎮裡的“專職聯絡員”,企業、社區找老物件,各媒體來可可托海採訪、取材,都會找他,他從不推辭,“能為可可托海多做一點事,我驕傲。”
“我就是一顆可可托海的‘石榴籽’,只要我還走得動、說得清,就會一直講好可可托海的故事,一直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巴哈提別克說。(司路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