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科學種子播撒天山南北

——寫在首個全國科普月圓滿收官之際

2025年10月13日10:19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10月7日,新疆科技館內,造型各異的機器人展區被觀眾層層包圍,掌聲與驚嘆聲此起彼伏。

與此同時,數百公裡之外的塔城,冬不拉琴聲悠揚響起,民間歌手以一曲《體重管理健康謠“加爾加爾”》,將健康知識隨旋律送入百姓心田。

今年9月,我國迎來首個全國科普月。天山南北,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交織共鳴,為這段全民參與、全域覆蓋的科普時光寫下生動注腳。

全國科普月期間,新疆共舉辦活動逾3000場。科學越來越貼近生活,真正實現與公眾的“零距離”接觸。

講科學

照亮青少年成長路

“若把芝麻比作足球場,細菌就像場上的小螞蟻﹔若把芝麻比作摩天大樓,病毒就像樓裡的灰塵……”9月10日,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哈拉峻鄉謝依特小學六年級教室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教授王紅梅用生動的比喻,為孩子們打開了微觀世界的大門。

這堂課是2025年“流動科學課”走進克州的生動寫照,也是新疆“百名院士、千名科學家、萬名科技工作者上講台”活動的真實縮影。全國科普月期間,這些活動將優質科普資源送至天山南北。其中,中國地質大學專家團隊走進克州5所中小學,開展8場引人入勝的科普課程。

像這樣的前沿科普報告,全區共舉辦百余場。科學的種子,正以生動有趣的方式,悄悄播撒在孩子心中。

在烏魯木齊市第四中學,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帶來的《宇宙的遠方》講座,讓高二學生艾爾肯·買買提至今心潮澎湃。這位來自和田農村的少年感慨地說:“武院士從宇宙大爆炸講到暗物質探測,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宇宙的浩瀚與神秘。”

院士講座在青少年心中點燃的科學火種,在遍布全疆的科普場館中得以延續和滋養。作為核心陣地的新疆科技館,在今年10月3日迎來了建館40年的裡程碑——年接待量首次突破100萬人次。館內“科技與現代文明同行”體驗展以三大展區、百余件展品,構建了一段完整的科技探索之旅,成為青少年競相打卡的科學勝地。

據不完全統計,科普月期間全區開展青少年科普活動超1000場,覆蓋學生逾50萬人次。

“我們要讓每個孩子零距離感受科學的魅力。”自治區科協科普部副部長左永江說,從城市到鄉村,從講座到實踐,科學的種子正在這片土地上茁壯成長。

“唱”科學

創新表達贏得喝彩

“哎喲——科技風吹到咱的村,新農玩意耍威風,智能播種樣樣行,無人機噴藥效率高……”在烏魯木齊市米東區長山子鎮馬場湖村,“新疆花兒”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秀芳以自編科普民歌贏得滿堂喝彩。

“以前覺得科學高高在上,用民歌唱出來,一下子就親切了。”現場觀眾張麗道出許多人的心聲。

科普月期間,新疆探索出一系列富有創意的科普形式,讓科學知識以更生動的方式走進百姓生活。

在線下,科普與地方文化深度融合。全區創作8首科普民歌,通過“花兒”、羅布淖爾民歌等形式,讓科學知識隨旋律飛入尋常百姓家。在庫爾勒市,古老的《江格爾》說唱與科普宣傳深度融合﹔在尉犁縣,民間藝人用羅布淖爾民歌傳唱現代農業技術。

在線上,數字科普同樣成果豐碩。專家直播、短視頻打破時空限制,讓知識獲取更加便捷。新疆營養學會開展的“營養健康知識宣傳進萬家”系列直播,通過權威專家系統普及健康知識,惠及廣大群眾。

“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活化’知識,以直抵人心的方式傳播科學知識,是新時代科普工作的關鍵。我們將繼續探索科普與文化融合的路徑,讓科學不僅成為知識,更成為一種力量。”左永江說。

用科學

服務下沉直達田間

秋收時節,阿克蘇地區溫宿縣托乎拉鄉的果園中,新疆農科院的專家被果農團團圍住,耐心解答紅棗種植的各類問題。托乎拉鄉果農阿不都·熱合曼說:“去年按專家講的方法管理果園,紅棗產量提高兩成,品質也上去了。”

這樣的“田間課堂”是新疆基層科普的常態。全區組織多領域專家組成科技服務團,開展“定點、定向、訂單”式服務1000余場。這些服務依托“科普大篷車+‘六進’”模式,推動科普資源覆蓋學校、鄉村、牧區、社區、軍營、機關和企業,構建起響應迅速、服務精准的科普網絡,實現從“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轉變。

“科普不僅要‘上天’,更要‘落地’。”左永江說,要讓科技成果走進田間地頭,轉化為農牧民手中的實用技術,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力量。

隨著科普月活動落幕,科學的種子在天山南北扎根生長。正如一位基層老科技工作者所說:“今天我們播下的每一顆科學種子,都將在未來長成支撐新疆高質量發展的參天林木。”(謝慧變)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