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遺址的現代回響——樓蘭IP活化記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提及樓蘭,這句詩便喚起人們對絲路古城的遐想。在若羌縣樓蘭博物館,館門前3000年的胡楊展示著不朽身姿,館內5000余件文物串聯起絲路文明的脈絡。這裡是我國唯一以樓蘭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還是一部實物教材,見証著新疆各民族與中原文化血脈相融的過往,還以多元方式“喚醒”千年文明,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文化體驗,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從靜態展陳到動態講述
10月10日,若羌縣樓蘭博物館入口處,游客絡繹不絕。負一層展廳前,四川游客周萍正站在恆溫玻璃展櫃前,目光緊盯著“樓蘭美女”干尸:“她的睫毛像沾著塔裡木河的晨露,沒想到3800年前的服飾還能保存得這麼好!”
展櫃中的“樓蘭美女”頭戴尖頂氈帽,皮靴完好,面目清秀。講解員阿依努爾·吾斯曼走上前,輕聲講述她的故事:“2004年出土時,她腹部隆起,經檢測是因難產離世。氈帽上插著兩束羽毛,皮靴無一處補丁,能看出她出身富貴人家。更特別的是,她的毛織裹衣用了中原‘通經斷緯’緙織工藝,這可是早期民族交融的‘纖維檔案’。”
這樣的“文物故事”,在改造后的樓蘭博物館處處可見。2017年5月,若羌縣對博物館4688平方米展廳全面升級,打破傳統靜態展陳模式,電子屏循環播放考古視頻,數字影像復原驛站商談、毛布紡織、駝隊往來的場景,游客站在屏幕前,仿佛“穿越”回樓蘭市井。
走進樓蘭博物館二層“錦繡樓蘭”展廳,“望四海貴富壽為國慶”錦殘片前圍滿游客,若羌縣樓蘭博物館館長馮京正在給游客講解:“這塊織錦來自中原,文字裡藏著漢代對國家繁榮的期許,也証明樓蘭與中原的文化紐帶從未斷裂。”
文書展區的漢文、佉盧文木簡並列陳列,木尺、殘筆、漆制品散落其間,這些出自樓蘭故城“三間房”的文物,是西晉時期西域長史治所的遺存。“當時中央政權用中原制度管轄樓蘭,這些木簡就是最好的証明。”阿依努爾點擊展櫃旁的互動屏,打開木簡圖案,便能看到文字翻譯和歷史背景,“以前游客只是看文物,現在能‘對話’歷史,記得更牢。”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期間,樓蘭博物館還把“展廳”搬到了社區和校園。工作人員帶著織錦仿制品、木簡復制品走進若羌縣中學,讓學生親手觸摸“文物”,聽樓蘭戍邊故事﹔在樓蘭文化廣場流動展覽時,老人帶著孩子辨認織錦上的紋樣,年輕人用手機記錄文物背后的交融史。“博物館不只是文物的‘倉庫’,更是文化的‘傳聲筒’。”馮京說,截至目前,今年博物館已接待游客32.78萬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63.9%,“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聽樓蘭的故事,這就是文化傳承的力量。”
從文物IP到活態富民
走進樓蘭博物館一層文創區,“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絲巾格外搶眼。藍、紅、黃、綠、白五色絲線織出雲氣紋、星紋和鳳凰圖案,游客們拿著絲巾比對展櫃裡的織錦護臂,頻頻贊嘆:“原來文物也能變時尚!”
這款絲巾的設計者孫虎團隊,用了3個月研究漢代織錦工藝。“我們嚴格遵循漢代五色體系,用數碼印花還原紋樣,就是想讓古老IP‘活’在當下。”現在,這款絲巾成了游客必買的伴手禮,還帶動當地群眾就業。“我在這裡當銷售員,一個月能掙5000多元。”若羌縣若羌鎮居民古萊姆拜爾·斯馬義高興地說。
樓蘭博物館的“活”,還帶動了周邊文旅產業。周末的樓蘭文化公園,本土音樂人艾西丁·吐爾遜抱著吉他彈唱《我在樓蘭等你》,台下觀眾揮舞著“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絲巾合唱。“以前我主要是參加歌舞團組織的演出活動,現在博物館幫我搭建了舞台,越來越多人喜歡上了我的家鄉。”艾西丁說,現在每個月他都參加三四場演出,還帶動本地其他歌手一起表演,“文化能聚人氣,也能讓我們的日子更紅火。”
若羌縣還以樓蘭博物館為核心,打造“文旅+特產”產業鏈。走在若羌街頭,若羌紅棗、若羌紅棗酒、若羌紅棗醋等特產店林立。“游客參觀完博物館,會順便買些特產,我的紅棗今年銷量比去年多了三成。”若羌縣吾塔木鄉棗農買買提·依明說,外地游客也會在線上下單,生意越來越好。
為了讓文旅紅利惠及更多人,博物館還優先招聘當地居民擔任講解員、保潔員、文創銷售員。從昌吉學院畢業后回到家鄉的胡琳現在是博物館的講解員,“我從小聽樓蘭故事長大,現在能把這些故事講給游客聽特別有成就感。”
目前,博物館有32名工作人員,都是當地居民。“文旅發展不是單向的展示,而是要讓老百姓參與進來,共享成果。”馮京說。
從文化認同到情感共鳴
夜幕降臨,若羌縣樓蘭文化公園的燈光漸次亮起。當地群眾和游客圍坐在一起,聽馮京講《李柏文書》的故事:“這是前涼西域長史李柏寫給焉耆王的書信,也是我國最早的紙本書信實物。當時李柏要討伐叛軍,寫信爭取焉耆王支持,這背后是各民族共同維護邊疆穩定的初心。”
隨著故事收尾,艾西丁的歌聲再次響起,台下觀眾跟著哼唱。來自河北省邢台市的游客劉麗舉著手機錄像:“以前隻在課本裡知道樓蘭,現在不僅看到了文物,還能和大家一起唱歌、聽故事,感覺和這片土地的距離更近了。”
這樣的情感共鳴,在博物館的沉浸式體驗中更顯真切。在數字展廳,講解員努爾曼古麗·吾加合買提正在指導游客通過手機微信關注“若羌縣文博館”公眾號,利用AR技術雲游數字博物館,跟著駝隊穿越沙漠,在“三間房”見証西域長史處理政務。“我們好像真的回到了古代樓蘭,看到各民族一起生活、一起守護家園的場景。”游客李欣桐興奮地跟家人分享。
楊玉環是樓蘭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以前她對樓蘭文化的了解隻停留在長輩的講述中,現在自己也成了“樓蘭文化迷”:“每次看到游客來參觀,了解樓蘭、愛上樓蘭,我就特別自豪。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在守護文化根脈。”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李文瑛說:“樓蘭遺址是中華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它見証了中央政權對西域的有效管轄,也見証了各民族的交融共生。”如今,樓蘭博物館正以這樣的方式,讓千年文明不再是史書上的文字,而是各族群眾心中的情感紐帶。
回望博物館前的胡楊,它的年輪裡藏著絲路的風、交融的情。正如馮京所說:“我們保護文物、講述故事,就是要讓大家知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新疆的命運始終與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這份情感,會像胡楊一樣,在歲月裡深深扎根,代代相傳。”(杜建輝 郭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