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窩子,扎根新疆最早的家

門口挂著幾串紅辣椒、大蒜,門內牆上貼著紅彤彤的“囍”字。土炕上鋪著一床嶄新的棉被,一對新人身著軍裝坐在炕邊親昵私語。還有燒炕和做飯兩用的灶台,灶裡爐火正旺,灶上大鍋冒著熱氣,灶旁牆面已被熏黑……
10月5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主題成就展上,看到展廳內復原的“地窩子”,烏魯木齊60后市民余亮和他80多歲的父親感慨萬千。
“地窩子是我們這代人扎根新疆最早的家。”余亮的父親回憶說,當年,這樣的地窩子算豪華了,大多提供給了新婚夫婦。老人還清晰地記得,1958年退伍后,他跟著山東老鄉來到新疆奎屯,第一次見到地窩子,居然傷心地坐到地上大哭不已。因為地窩子是半地下的,草泥糊的屋頂部分在地面,讓人很難想象還有這樣的住所。
盡管環境惡劣,余亮的父親還是在奎屯扎下了根。開荒、種地、搞建設,並在奎屯成了家。正是有余亮的父親這樣一批又一批的建設者,南北疆大漠戈壁上才出現了一個個美麗的城鎮。
“父輩們的艱辛,我們‘疆二代’記憶猶新。那時父母們每天都忙著生產建設,小孩子幾乎都被送到了托兒所。”看著主題成就展上的老照片,父輩們面對荒漠時堅定的眼神,托兒所裡成群結隊系著圍兜的孩子,余亮眼中涌出了淚花。
作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許多新疆人最早的家,地窩子雖然算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房屋,但它是那代人遮風擋雨的居所。而展廳內復原的“地窩子”,已成為老一輩新疆人深深的記憶,是他們扎根邊疆、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光榮歷史見証。
“現在我們居住條件都很好,小區都漂亮得很!”參觀地窩子展區時,烏魯木齊市民再娜甫·提甫很感慨。作為原烏魯木齊六道灣煤礦的老職工,她說自己最早的家也很簡陋,現在新疆發展得太好了,住的房子非常寬敞舒適。
“如今人們物質富足、居住環境普遍改善,年輕人對生活便捷的樓房早已習以為常,可能會漸漸忘了這一切都是怎麼得來的。”看到地窩子的實景實物,烏魯木齊市民張江華希望年輕人能夠感悟前輩無私奉獻、艱苦創業的艱辛,更好地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置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主題成就展,日新月異的變化扑面而來,每一處細節都觸手可及。70年來,新疆各族群眾從有房住到住好房,基礎設施和住房條件不斷改善,新疆人的家隨著時代進步不斷提質升級,生活越來越好。(趙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