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風光 品文化 看變遷
文旅融合帶游客觸摸新疆發展新貌

天山腳下層林盡染,塔裡木河畔瓜果飄香,古城街巷人聲鼎沸……這個國慶中秋假期,恰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天山南北以文旅融合為紐帶,將壯美的自然景觀、厚重的文化底蘊與鮮明的發展成就深度串聯,書寫著“新疆是個好地方”的新時代答卷,游客在沉浸式體驗中飽覽風光、品讀文化,真切感受到新疆70年的滄桑巨變。
風光為引
景路相融鋪就發展通途
70年間,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全域旅游綻芳華”,新疆自然景觀的魅力在交通升級與設施完善中不斷釋放,成為游客奔赴而來的核心引力。
“當年的土路變成了柏油路,曾經的荒原建起了度假村,變化太大了。”10月2日,拜城縣鐵熱克溫泉景區裡人流如織,來自阿克蘇市的黃虹一家,在湯池中放鬆休憩,黃虹的父親黃慶剛曾經在此工作生活過,老人望著眼前的溫泉康養小鎮感慨萬千。
小鎮的變化,是新疆旅游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生動見証。這種變遷在南疆大地尤為鮮明。
10月3日,尉犁縣羅布人村寨景區裡,沙漠與濕地交織的絕美風光讓河北游客李女士頻頻拿起手機拍照:“這裡的游玩項目非常多,游客服務中心指示牌一目了然,路線清晰,每個站點還有工作人員熱情引導,服務太貼心了。”
今年8月,改造升級后的羅布人村寨景區,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游客在此可以觀看羅布人民俗婚禮、非遺獅舞,聽羅布淖爾民歌等,來一場兼具民俗沉浸感與游玩舒適度的文旅新體驗。
文化為魂
非遺活化傳承時代韻味
這個假期,新疆文旅市場的“文化濃度”持續攀升。千年非遺在創新表達中煥發新生,成為游客最難忘的旅行記憶。
喀什古城的銅器店裡,“叮叮當當”的敲擊聲不絕於耳,阿卜杜熱伊木·艾力忙著為游客定制銅器:“爺爺傳下來的手藝,結合現代樣式進行了創新,游客很喜歡。”如今,銅器店是古城裡的網紅打卡點,傳統鍛打技藝在與游客的互動中得以傳承。
不遠處的藥茶館裡,店主阿布都艾尼·海力帕提向客人介紹著高良姜、枸杞葉、玫瑰花、小茴香、藿香、小豆蔻等藥茶原料,傳統配方與現代健康理念的結合,讓一杯藥茶成為文化交流的媒介。
沉浸式演藝讓歷史文化“活”了起來。10月2日,在和田約特干故城,新疆首個全域行浸式演藝《萬方樂奏有於闐》人氣爆棚,身著傳統服飾的演員載歌載舞,駝鈴聲與鼓樂聲交織,將游客帶入古於闐場景。中心廣場上,游客們圍成一圈歡快起舞。游客李薇和女兒跟著節奏跺腳、轉身:“孩子不僅學了民族舞,還通過講解知曉了張騫、班超等歷史人物,這樣的文化熏陶十分珍貴。”
10月3日,麥蓋提縣“刀郎記憶”門前,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早早聚集,期待著這場承載刀郎文化的開城盛典。隨著一聲清脆的長號鳴響,厚重的木質城門被緩緩推開,以“迎客刀郎”為主題的開城儀式正式啟幕,身著絢麗服飾的表演者們列隊而出,刀郎木卡姆的旋律瞬間響徹街巷,掌聲與歡笑聲此起彼伏。游客李娜說:“太震撼了!舞者的表演特別有感染力,當地群眾的熱情好客讓我們感覺像回家一樣,這才是刀郎文化最動人的模樣。”
變遷為証
文旅共生繪就富民圖景
70年的發展變遷,在文旅融合的實踐中化作看得見的幸福圖景。曾經偏遠的村落因旅游煥發新生,傳統技藝成為增收“金鑰匙”,各族群眾在文旅發展中共享成果。
和田團城,這個曾被稱為“鴿子巷”的舊巷,在北京援疆的支持下,經過統一規劃和改造,面貌煥然一新:拼花磚牆、木雕門窗、土褐色磚瓦、拱形天窗……既保留了“阿依旺”特色民居,又將棚戶區改造成花園式街區,展現傳統與現代交融、商貿與旅游共贏的獨特魅力。“以前這裡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小時候只要我說是鴿子巷的,同學們就嘲笑我。”團城人家美食餐廳負責人蘇比·買帕洪說,“現在,我家餐廳成了網紅餐廳,生意好時一天營業額能有7000元。”
城市裡的變遷同樣精彩。位於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的天山明月城,這處由閑置廠房改造的網紅新地標假日期間推出“絲路有戲”國慶嘉年華,從10月1日到10月8日,六大沉浸式主題劇目,十余場精彩演藝節目,20余項趣味互動游戲及闖關劇本殺,在聲光幻影中再現絲路繁華,為廣大市民和游客帶來“超長待機”的游玩體驗。西部計劃志願者孫政輝看完演出后感慨:“課本裡的歷史變得可觸可感,這才是最好的文化普及。”
“這是我第三次來新疆,每次都能看到新變化。”來自北京的游客張俊發說,10年前第一次來新疆時,部分景區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如今不僅交通便捷,景區服務也更貼心,“尤其是今年,很多景區融入了70年發展成就展示,讓我們在旅游中感受到新疆的發展變化,這種方式特別好。”
從交通閉塞到路暢景美,從文化沉睡到非遺活化,從溫飽不足到文旅富民,國慶中秋假期的新疆文旅市場,每一處熱鬧場景都是70年發展成就的生動注腳。當自然風光與文化底蘊相遇,當發展成果與民生幸福交融,新疆正以文旅為筆,在新時代的畫卷上續寫著團結和諧、繁榮富裕的新篇章。(高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