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觸摸千年技藝 暢享非遺盛宴——新疆國慶中秋假期文旅市場“非遺含量”飆升

2025年10月05日10:02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國慶中秋假期,新疆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精彩紛呈,千年技藝以多元形態融入各族群眾假日生活,書寫文化傳承與文旅消費共榮新篇。

體驗賦能

非遺“綻”放指尖舌尖

10月1日,在2025托克遜拌面美食文化旅游宣傳系列活動現場,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拌面制作技藝傳承人周軍展示的拉面技藝贏得游客陣陣掌聲。隨后登台的自治區級非遺項目白高粱馕制作技藝展示,引來游客爭相品嘗。

“親眼目睹拌面、白高粱馕制作技藝,比單純觀光更有意義。”甘肅游客王琳說。活動同步設置非遺展銷區,刺繡、花帽等手工藝品與特色小吃相映成趣,配合5萬元餐飲消費券發放,打造出“舌尖+指尖”的沉浸式消費場景。

這個假期,親手做、親口嘗的非遺體驗,讓游客在參與中觸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脈。

10月1日,在拜城縣“月滿天山 非遺華彩”文明集市上,剪紙傳承人現場授藝,中學生艾克然木·艾買提學著老師的動作在紅紙上剪出五星與胡楊圖案。“自己制作剪紙很有成就感。”他開心地說。

在烏魯木齊市博物館舉辦的“指尖傳承·非遺系列活動”中,面塑傳承人捏出的五星、胡楊造型栩栩如生。布老虎縫制工坊裡,家長帶著孩子穿針引線制作傳統玩偶,市民張婷拿著作品與展櫃文物合影。烏魯木齊市博物館副館長李黎介紹,假期裡,該館有5項主題展覽與非遺體驗聯動,日均接待量較平日增長三成。

“把紙漿變成山河造型,太有趣了!”同日,在阿克蘇地區博物館“紙漿繪山河”研學課上,8歲的馬梓軒捧著作品說。當日,30個親子家庭在這裡用彩漿勾勒新疆大地。

10月3日,在烏魯木齊市天山明月城非遺漆扇工坊內,游客鄺楚琳將團扇浸入大漆水中,看著團扇被暈染出獨特紋路,她興奮地說:“這是獨一無二的文化記憶。”

展演破圈

非遺“燃”在舞台與市井

當非遺技藝走出工坊、站上舞台,便成為吸引游客的“流量密碼”。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從夜市街頭到景區廣場,非遺展演以接地氣的方式融入市井煙火,讓文旅消費更具文化氛圍。

10月1日12時,新疆國際大巴扎步行街化身為一片沸騰的海洋,來自陝西神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忠勇楊家鼓”在此激情上演,為八方來客獻上一場氣勢磅礡的傳統民俗盛宴。

“沒想到在新疆能看到這麼震撼的非遺表演,忠勇愛國是我們共同的精神血脈。”山東游客李維喜舉著手機給家人同步分享現場表演。

“非遺展演點燃了假日消費熱情。新疆國際大巴扎單日接待游客突破20萬人次,創近年國慶假期新紀錄。”烏魯木齊天山區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寶建說。

夜幕下的阿克蘇老街夜市,達瓦孜傳承人在高空繩索上完成蒙眼行走、飛身跳躍,每一個驚險動作都引得觀眾拍手稱絕。“吃烤包子時偶遇非遺表演,是新疆之行最令人驚喜的收獲。”湖南游客周澤宇舉著手機全程記錄。

阿瓦提縣啟動刀郎文化體驗周,在博物館廣場演奏刀郎木卡姆,彈撥爾與手鼓的旋律中,群眾自發跳起麥西熱甫﹔同步舉辦的刀郎美食大賽上,烤包子、手抓飯制作技藝展示讓游客直觀感受非遺美食的魅力。山東游客李靜說:“這裡不僅有非遺,還能看煙花秀,節慶氛圍感拉滿!”

文旅共生

非遺“融”入傳承與發展

非遺與文旅的深度融合,既是文化傳承的路徑,也是消費升級的動力。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各地博物館“文物+非遺”跨界聯動,景區“自然風光+民俗非遺”場景比比皆是,新疆非遺以“融”的姿態推動新疆文旅高質量發展。

各地博物館成為“文物與非遺”跨界共鳴的介質。喀什地區博物館啟動“雙節盛宴”,游客在“昆侖之魂”主題展了解文物背后的非遺故事后,可直接參與國慶手工藝品制作、中秋立體畫創作。該館同步開放的“我們的節日”臨時展覽,通過非遺手作與文物展品對照,展現傳統節俗傳承脈絡。

不久前剛啟用的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這個假期人氣爆棚。10月2日,“絲路上的非遺”展廳裡古琴展演與古代樂器展品相互呼應,糖塑、繩結等六大非遺體驗區排起長隊,游客親手制作的文創產品可直接帶走。該館負責人介紹,節日期間該展館日均接待游客超1000人次,非遺體驗區參與率達七成。

國慶中秋假期,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開展了非遺展示展演等活動,鷹舞傳承人帶游客起舞,刺繡藝人現場演示技法,豐富了各族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

“非遺進景區、進街區、進博物館,已成為全疆假日標配。”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國慶中秋假期,全疆百余項文旅活動中,非遺活動佔比超六成,博物館非遺體驗活動較去年增長四成。

這個假期,非遺既是文旅消費的“加分項”,也是文化傳承的“主載體”。正如游客王曉莉在喀什地區博物館留言簿上的留言:“觸摸得到的技藝,看得見的傳承,這就是最動人的國潮。”(王新紅)

(責編:李欣洋、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