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節共約家常飯

10月1日清晨,新疆阿瓦提縣英艾日克鎮蘇亞依迪村文化廣場上,五星紅旗在朝陽中伴著國歌冉冉升起。徐福生和阿不迪克然木·艾木拉並肩站在隊伍前排,他們一同在國慶節參加升國旗儀式的約定已延續多年。儀式結束后,阿不迪克然木拍了拍徐福生的肩膀:“兄弟,今年中秋,我們還是一起過嘛,家裡肉都已經准備好了。”徐福生笑著點頭:“好,我們還要一起做月餅。”
這份情誼始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徐福生的父親來到蘇亞依迪村,阿不迪克然木的父親主動伸出援手,騰出自家院裡的一間房供他們居住。“我爸常說,落腳的地方就是家。那些年,兩家人在同一屋檐下吃飯生活,在同一片地裡勞作,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徐福生回憶道。他和阿不迪克然木也由此成為形影不離的發小。
春天兩家人一起播種,夏天並肩澆灌,秋天共同收獲,冬天則圍坐火爐,你遞一碗熱湯,我端一盤拌面,情義濃郁,勝過飯菜香氣。
“要不是阿不迪克然木大哥,我們差點失去小女兒。”徐福生感慨地說。2002年,他4歲的小女兒在渠邊玩耍時不慎落水,在附近干活的阿不迪克然木聽到呼救,扔下鐵鍬趕去,縱身跳進渠中救起了孩子。
自此,阿不迪克然木夫婦對徐福生的孩子更多了一份牽挂,“娃娃小,大人忙,我們多操心看著點,孩子就能平平安安。”
在兩家人的呵護下,徐福生的小女兒健康成長,先后在阿瓦提縣讀初中、阿克蘇市上高中,后考入石河子大學,研究生畢業后在昌吉市的大型企業工作。雖因求學工作不常回村,她始終不忘“阿伯伯”的恩情,常打電話問候,回鄉時總帶禮物前去探望。
農忙時,阿不迪克然木家採棉人手不足,或修房需要幫忙,徐福生便帶著家人從早忙到晚﹔徐福生的孩子返校前,阿不迪克然木的妻子總會備好一箱好吃的讓孩子帶上。在徐福生幫助下,阿不迪克然木一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不斷提高,種植技術也逐步掌握,日子越過越紅火。逢年過節,徐福生家送餃子過去,阿不迪克然木家則端來燒羊排。
在蘇亞依迪村,兩家的故事早已傳為美談,如村頭那棵枝繁葉茂的老榆樹,深深扎根在土地,也扎根在每個人心裡。
國慶、中秋假期,阿不迪克然木家的棉花地還沒忙完。天色漸晚,徐福生來到地裡:“大哥,我跟你一塊干,收完了咱們回家。國慶了,咱倆也得合個影留念。”聽著這句平常的話,阿不迪克然木臉上笑意盈盈。(銀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