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人民日報看新疆丨塔裡木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李志軍—— “干一份事業,就得像胡楊一樣堅韌不拔”

2025年10月02日10: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他們在沙海種下綠色未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02日 05 版)

新疆阿拉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智能溫室大棚裡,李志軍(右二)在講解胡楊幼苗培育要點。董 寧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打一場“三北”工程攻堅戰,把“三北”工程建設成為功能完備、牢不可破的北疆綠色長城、生態安全屏障。

最新數據顯示,“三北”工程攻堅戰打響兩年來,累計實施項目415個,完成建設任務1.64億畝,成為“三北”工程建設史上投入力度最大、完成任務最多、建設成效最好的兩年。

本版聚焦扎根“三北”地區的治沙種樹人,生動講述他們勇擔使命、不畏艱辛、久久為功,將黃沙染綠的動人故事。

——編  者

塔裡木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李志軍——

“干一份事業,就得像胡楊一樣堅韌不拔”

本報記者  董絲雨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澤普縣,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3萬株胡楊幼苗迎著秋日陽光,盡情舒展枝葉。

“順利熬過炎熱的8月,幼苗基本成活了,說明我們研發的‘胡楊全生長季育苗移栽’技術獲得成功。”塔裡木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李志軍俯下身,手指輕撫葉片,滿臉欣慰。

這些胡楊幼苗,出圃於阿拉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智能溫室大棚。去年11月,環塔克拉瑪干沙漠生態屏障“合龍”,目前正鞏固拓展鎖邊成果。“提升‘綠圍脖’的生態功能,需要持續補充大量優質苗木,胡楊是其中最重要的樹種之一。”李志軍說。

“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胡楊是防風固沙的“硬核”樹種,耐干旱、耐鹽鹼,生命力極強,被稱為“沙漠衛士”。

“我出生在和田地區策勒縣,家門口就有大片的胡楊林。它們牢牢‘縛住’黃沙,是當地生態建設的‘功臣’。”李志軍說,1987年,她從塔裡木農墾大學(現塔裡木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我在胡楊最多的地方工作,有做深入研究的優勢,也有保護它們、研究它們的責任。”20世紀90年代,她帶著科研團隊扎根沙漠,開始對胡楊的保護研究。

我國擁有全球61%的胡楊林,大部分集中於塔裡木河流域,在維持塔克拉瑪干沙漠極端生態脆弱區的生態平衡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受到河道變遷、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影響,胡楊林自然更新能力降低,植被群落退化問題顯現。

“在輪台縣輪南鎮做野外調查時,我親眼見到大片枯死的胡楊林,很是心疼。”李志軍回憶,在對干枯胡楊的根系取樣研究后,她發現部分胡楊根部還是活的,只是因為缺少水分處於假死狀態。研究結果上報后,當地及時輸水,這片胡楊林新葉萌發,重煥生機。

救活了老胡楊,李志軍開始琢磨怎樣種好新胡楊。首先,是要到野外採集種子。

“胡楊多生長在荒漠戈壁深處,車開不進去,大家只能冒著高溫,在烈日下徒步前行。”李志軍說,成年胡楊高達十幾米,但種子比芝麻粒還小,種子尾部還有一個像降落傘一樣的冠毛,一旦被風帶走,就很難撿拾。為避免種子失活,脫粒也只能採用最“笨”的方法,用手慢慢搓去種子基部的冠毛。

過去十幾年,李志軍團隊的足跡遍布64個縣市,收集胡楊種質資源4000余份,從中篩選出665份核心種質。“我們還攻克了原地保存、異地保存及DNA離體保存等技術難題,建立起中國胡楊資源數據庫和胡楊種質資源圃。”李志軍說。

胡楊很難扦插成活,育苗是更大的挑戰。“過去培育胡楊苗都是在大田,需要2—3年時間。幼苗移栽時還得斷根,移栽成活率不到五成。”為破解這一難題,李志軍帶領團隊建立精准調控水肥、智能化管理和標准化育苗生產體系,僅用4個月就讓幼苗長到了20至30厘米高。

“這一技術,讓胡楊育苗、移栽不再受季節限制,並實現當年育苗、當年移栽。苗木質量也顯著提升,移栽成活率達到99%以上。”李志軍說。

李志軍深耕胡楊研究30多年,“干一份事業,就得像胡楊一樣堅韌不拔。”目前,她的團隊正依托基因編輯與合成生物學技術,定向培育抗逆性更強、生態適應性更廣的胡楊新種質。“隨著技術不斷發展和成熟,未來將有更多胡楊在大漠、戈壁扎根,構建起隔絕萬裡黃沙的堅實屏障。”李志軍說。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