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願者:“把根扎在這裡,一直陪著孩子成長”

2025年09月24日10:29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在阿圖什市哈拉峻鄉謝依特小學的操場上,志願者徐福亭帶領學生開展課外活動(9月1日攝)。 熊宣然攝

9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率中央代表團抵達烏魯木齊,出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

看到這一消息,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哈拉峻鄉,距中吉邊境線僅47公裡的謝依特小學校園沸騰了。孩子們親手繪制五星紅旗,小心翼翼貼在教室窗戶上﹔護邊員家長們特意趕到學校詢問,北京的親人會來咱們這裡嗎?大家准備了一肚子心裡話,要說說對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感恩之情,要講講孩子身上的變化。

總書記的話語,如同一束光

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願者服務隊收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回信。

“你們響應黨的號召到西部邊疆地區教書育人,在促進當地教育事業發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促進興邊富民和穩邊固邊中發揮了積極作用,自身也得到歷練和成長。”

總書記的話語,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志願者與師生們的前行之路,更讓大家對學校的未來充滿信心。

“看到總書記重要回信的那一刻,我們所有人都激動得抱在一起,當有人念到‘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時,眼淚突然就掉了下來。”志願者閆澤峰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聲音很激動。

時間回到2022年8月,那時的謝依特小學還被“師資荒”問題壓得抬不起頭。全校288名學生,大多是護邊員和牧民的子女——有的家長半個月駐守邊境巡邏,孩子的作業沒人輔導﹔有的孩子基礎薄弱,連乘法口訣都背不全﹔有的班級語文平均分很低,學校綜合成績在阿圖什市63所小學裡排名倒數第二。

當地提出讓21名西部計劃志願者組成“包校支教團隊”,全面承擔語文、數學、音樂、體育等課程的教學任務時,質疑聲扑面而來:“一群剛畢業的娃娃,自己還沒長大,能教好娃?”

學校黨支部書記金文斌至今記得,第一次見到這群志願者時,他心裡滿是忐忑。可他看到的是年輕人抱著教案熬夜備課的身影:有人對著鏡子反復練習講課語氣,有人在本子上記下“如何讓孩子聽懂應用題”的教學要點。連吃飯時,大家討論的話題都離不開“怎麼幫孩子趕上進度”。

這一幕幕,讓金文斌心裡的石頭漸漸落了地:“這群年輕人,是帶著真心來的。”

孩子眼神裡充滿渴望

志願者高淑賢始終記得去護邊員巴提瑪不比·阿不地力達家家訪的情景。巴提瑪不比緊緊拉著她的手說:“我們守著邊境線,守護的是家國平安,可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孩子的學習。要是孩子能學好知識,我們護邊更有勁。”

這番話,讓高淑賢心裡泛起陣陣波瀾。“每次看到護邊員家庭的艱辛,就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這份責任感,促使她和同伴們主動把學校變成了“托兒所”——節假日、周末開放教室,陪著沒人看管的孩子寫作業、談心,為他們答疑解惑。

在謝依特小學的課堂上,感動藏在每一個細小的瞬間:志願者王鵬飛發現六年級學生阿斯坦別克·依維西每天早上到教室抄作業,沒有批評,只是輕輕坐下來陪著他寫:“今天先做3道題,寫完咱們喝口水歇一歇。”慢慢地,這個總說“我學不來”的孩子眼神裡充滿渴望,會主動追著王鵬飛問:“老師,疆內初中班我能考嗎?我想努力試試。”

志願者蘭佳惠帶三年級數學時,為了讓孩子理解除法,結合當地生活場景用“放羊數羊”舉例,一點點把班級平均分提高到70多分。

收到總書記重要回信已過去100多個日夜,學校又迎來了新變化。嶄新的教學樓裡,現代化電子交互屏清晰展示著天安門、航母的圖片,志願者們常借著這些畫面,給孩子們講祖國的遼闊與強大。圖書室裡,《西游記》《科學家的故事》等書籍被孩子們翻得卷了邊,課間總能看到孩子捧著書認真閱讀的身影。操場的籃球架下,此起彼伏的笑聲裡,滿是孩子們無憂無慮的朝氣。

學業上的突破更讓人振奮,五年級的數學成績一舉拿下克州第一,語文成績躋身克州前三,曾經數學不及格的孩子,如今能熟練解出應用題。兩名學生順利考入疆內初中班,拿到錄取通知書那天,孩子和家長激動地抱著志願者哭了,“孩子能去更好的學校讀書,全靠總書記的關心,靠老師們的幫忙。”

更讓人欣慰的是孩子們眼界的開闊。今年暑假,37名學生分批前往北京、山西、江蘇等地開展研學活動。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學生阿依扎提·買買提克裡木站在人群中,仰望緩緩升起的五星紅旗,淚水在眼眶裡打轉。阿依扎提在日記裡寫道:“我在北京天安門,看到國旗升起時,特別驕傲。我要好好讀書,將來考到北京,畢業后還要回來建設新疆。”

護邊員買買提·吐爾遜家的客廳裡,女兒塔巴熱科·買買提的獎狀貼滿了整面牆,他逢人就說:“志願者老師不光教孩子讀書,還跟孩子講祖國的大好河山,現在孩子知道北京有天安門,知道航母能保護海疆。”

守好邊疆教育的“火種”

“總書記,這100多天,我們沒辜負您的囑托!”高淑賢說出了心裡話,我們會把護邊員的故事融入課堂,帶更多孩子看外面的世界﹔還會把教學經驗分享給周邊學校,不少伙伴也想留疆扎根,繼續教書育人,守好邊疆教育的“火種”。

今年9月,14名新志願者如約抵達謝依特小學。來自天津體育學院的新志願者徐福亭剛放下行李,老志願者裴高軒就幫他收拾宿舍,並遞過自己整理的數學教案:“這裡的孩子基礎弱,講課要多結合放牧、分菜這些生活裡的例子,他們更容易懂。”

新志願者余奮濤接手六年級數學教學,老志願者李磊特意把自己總結的“考點筆記”塞給他,反復叮囑:“這些孩子想考去更好的學校,咱們得幫他們把基礎打牢,不能讓他們因為知識欠缺留下遺憾。”

在這支隊伍裡,有人像冉雪群一樣,支教近三年,親眼見証學校從“倒數第二”逆襲到“全市前列”﹔有人像努爾比耶·熱合曼一樣,最初是“為考研加分”而來,卻因舍不得孩子一次次續簽服務期,這一留就是三年﹔還有人主動提交了留疆申請,李磊就是其中之一,“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這裡的孩子需要老師,這裡的戍邊事業需要我們搭把手,我想把根扎在這裡,一直陪著孩子成長。”

孩子們圍著志願者說著自己的夢想:“我想當老師,像努爾比耶老師一樣教小朋友讀書。”“我想搞綠化,讓戈壁灘長出好多樹。”“我想當護邊員,像爸爸媽媽一樣守著祖國的邊防線。”這些稚嫩的聲音,像一顆顆充滿希望的種子,落在帕米爾高原的土地上——它們被黨中央的關懷澆灌,被志願者的青春滋養,終將在這片熱土上扎根、發芽,長成守護邊疆的棟梁,把“感恩”二字,深深鐫刻在祖國的西大門上。(閆嘯天)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