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布茹瑪汗·毛勒朵:十萬多塊“中國石”的忠誠守護

2025年09月20日11:38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六十余載戍邊路,八萬裡風雪行程,她從青絲到白發,十萬多塊“中國石”是她用生命刻下的誓言。

在烏恰縣吉根鄉薩孜村,一座普通卻又意義非凡的柯爾克孜族民居的院門外,懸挂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銅牌。這裡便是“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布茹瑪汗·毛勒朵的家。

踏入小院,一間紅頂小屋映入眼帘,推開門,便看到“戍邊光榮”四個紅字,這是布茹瑪汗家裡設置的“愛國戍邊館”,館內的勛章、証書、獎杯、綬帶、“中國石”和巡邊時用過的器具等展品,真實記錄了她半個多世紀的巡邊護邊歷程,以及護邊員生活的變化。這座愛國戍邊館,每天吸引著眾多參觀者。

布茹瑪汗熱情地向來訪者講述自己的護邊故事,她指著牆上一張照片,聲音沉穩有力地說:“1961年,我剛滿19歲,聽說鄉裡需要護邊員,我立即報了名。從那時起,我就和邊境線緊緊連在了一起。”布茹瑪汗說,自己的父親是孤兒,新中國成立前,一家人靠給富戶放牧度日。后來,解放軍來了,多次送來糧食,他們的生活才好了起來。這份恩情,全家人一直銘記。

父親臨終前,叮囑“要守護好邊境,像對待家人一樣對待解放軍”,這句話成了布茹瑪汗一生的堅守。

初到海拔4000多米的冬古拉瑪山口,蜿蜒漫長的邊境線上,高原氣溫低,天氣變化多端。特別是山口地形崎嶇,懸崖、溝壑、亂石灘隨處可見,巡邊道路曲折難行,馬匹在山路上行走,受傷是常事。

但是,布茹瑪汗從不退縮。每天,她天不亮就出門,留意異常蹤跡、驅趕越境牛羊,從不懈怠。

一次巡邊途中,布茹瑪汗撿起一塊石頭,萌生了一個念頭:“要是能在石頭上刻上‘中國’,把它們放在邊境線上,不就像界碑一樣能守護祖國了嗎?”

說干就干。她找來尖銳的石頭,開始刻字,沒有專業工具,她就用其他石頭固定好再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在帕米爾高原大大小小的山石上,親手刻下十萬多塊“中國石”。

這些刻有“中國”字樣的石頭,綿延在冬古拉瑪山、阿拉脫力山、尾巴拉山等一帶的邊境線上,如同忠誠的衛士,靜靜守護著祖國的邊疆。

邊界無小事,布茹瑪汗巡邊始終保持著高度警惕。1986年7月的一天,她巡邊到冬古拉瑪山口時,敏感地發現界碑被移動了。

她立即騎馬6小時趕到吉根邊境派出所報信。經工作人員仔細勘查,確認界碑被人為移動了25厘米。最終,通過交涉,界碑回到了原位。

60多年來,布茹瑪汗在邊境線上行走了8萬多公裡,相當於繞地球赤道兩圈。她用腳步丈量著對祖國的忠誠。

如今,布茹瑪汗因長年巡邊、爬冰臥雪,走路離不開拐杖。兒女們在縣城購置了樓房,想讓她安享晚年,但她始終舍不得離開。

在她心中,愛國早已成為一種信仰。她常說:“我的5個孩子都是在邊境線上出生的。將來我死了,孩子們還要守下去,子子孫孫都要守下去。”

在她的感召下,家人紛紛接過護邊的接力棒。她的孫子排依散·伊拉提成為民警,堅守在奶奶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守護祖國邊境的安寧。

受布茹瑪汗影響,吉根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護邊員隊伍。

近年來,到布茹瑪汗·毛勒朵戍邊館參觀的人越來越多,為了讓展覽空間更充足,2023年11月,烏恰縣籌措資金,建成了烏恰縣吉根鄉愛國戍邊精神傳承教育基地。

如今,布茹瑪汗成了一名熱心的解說員,她向參觀者講述自己的故事,介紹家鄉的變化,“這片土地養育了我,我有責任守護她,讓更多人了解、熱愛她。”

今年5月,布茹瑪汗榮獲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稱號。這份榮譽,是對她的高度肯定。

從帕米爾高原的“活界碑”到全國道德模范的領獎台,布茹瑪汗將忠誠深深鐫刻在祖國的邊境線上,她用60余年的堅守,詮釋了“愛國”的千鈞重量。(陳疆林)

(責編:李欣洋、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