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建成全國最大“線性菲涅爾”綜合能源示范基地

9月18日,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哈密100萬千瓦“光熱+光伏”一體化綜合能源示范基地10萬千瓦光熱電站全系統並網發電成功。
這是我國建成的首個聚光集熱、儲換熱、汽輪發電機全系統同步投運發電的光熱電站,標志著國內光熱發電技術邁向更加成熟的新階段,也意味著全國最大“線性菲涅爾”光熱綜合能源示范基地全面建成。
9月12日,記者走進位於哈密市伊州區西山鄉的三峽哈密100萬千瓦綜合能源示范基地,探訪這個“光熱+光伏”一體化模式開發建設重點新能源項目。
據了解,基地90萬千瓦光伏項目已於去年底建成且並網發電。當時,10萬千瓦“線性菲涅爾”光熱項目整套系統已啟動,進入並網發電前的最后階段。
10萬千瓦“線性菲涅爾”光熱儲能電站,是新疆首個採用熔鹽“線性菲涅爾”技術路線的光熱發電項目,由中國能建中電工程西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承建。
在這裡,記者看到了令人震撼的景象:兩個巨大的熔鹽儲熱罐通過各種管道相連矗立,不遠處,一排排管道如一道道銀線劃出,形成氣勢恢宏的時空穿梭矩陣。下方的鏡面也是整齊列隊,呈一定角度傾斜,將光熱准確反射到管道上。
中國能建西北院三峽哈密光熱項目部經理陳偉介紹,太陽光經反射鏡匯聚后,集中於頂部的集熱管上,而集熱管被呈弧形的二次反射鏡所籠罩,可有效降低熱量散失。集熱管內的熔鹽被加熱至550攝氏度,待夜幕降臨,高溫熔鹽加熱水產生高溫蒸汽,進而驅動汽輪機運轉發電。“當有負荷的時候,白天也可以發電。沒有負荷的情況下,白天蓄熱,晚上發電,這樣發電24小時不間斷。”他說。
陳偉告訴記者,10萬千瓦光熱電站配置了26萬塊反射鏡,集熱面積達80萬平方米,熔鹽作為儲存太陽能熱量的介質,儲能時長達8小時。與傳統的塔式光熱電站相比,相同裝機容量的“線性菲涅爾”光熱電站的成本更低、場地要求較低、建設周期更短,並且可以分布式控制,可靠性更高。
在10萬千瓦光熱項目建設過程中,中國能建西北院成功開發應用了全球首台覆蓋“線性菲涅爾”光熱電站全系統仿真機,以及“光熱+光伏”一體化集控等多項優化設計及首創技術,為光熱發電的可靠性、經濟性與運維效率提升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光熱發電穩定出力的特性,將有效彌補光伏發電的波動性,項目可實現24小時持續發電且電力24小時穩定輸出。其建成有助於推動傳統新能源基地由‘單一間歇性能源’向‘可控、可調、安全的綜合能源基地’轉型升級。”陳偉表示。
經測算,三峽哈密100萬千瓦綜合能源示范基地投產后,預計每年可提供清潔電能約20.67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超過163萬噸,節約標煤62萬噸。
“項目在大幅提升哈密當地新能源消納能力的同時,為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提供了重要實踐參考。”哈密市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副主任依布拉音·克其克說,目前哈密市新能源裝機規模已超2300萬千瓦,新能源裝機佔比達64%,居全疆之首。預計到“十四五”末,隨著以三峽哈密綜合能源示范基地為代表的一批重點項目建成並網,全市新能源總裝機規模將突破4000萬千瓦。(趙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