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向“高”登攀——巴州高質量發展步履鏗鏘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強州之基、興州之本,圍繞主動服務和融入中央賦予新疆的“五大戰略定位”,認真落實自治區黨委部署要求,立足資源稟賦、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突出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加快構建具有巴州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步履鏗鏘。
培優育強特色產業,增添發展動力
“2024年,巴州生產總值近1700億元、財政收入突破百億元,經濟建設不斷取得新成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黨委副書記、州長阿西克特說。
油氣生產加工、綠色礦業和新材料、紡織服裝、新能源、特色農產品等產業是巴州的優勢產業。阿西克特介紹,巴州優勢產業鏈條化、集群化、規模化水平不斷提升,助推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引擎。
——鞏固提升油氣生產加工產業。油地雙方積極落實各項政策,大力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力度,利用塔裡木盆地油氣資源優勢,以乙烯、BDO、聚酯等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細化學品為重點,布局發展油氣加工下游產業,加快實施乙烯二期、乙烯資源高值化綜合利用、聚酯滌綸長絲等項目,全力打造全國重要的油氣生產加工基地。
——延伸拓展紡織服裝產業。巴州圍繞延伸前端化纖產業、提升中端紡紗產業、拓展后端織造服裝產業,成立東華大學新疆紡織產業研究院,加快實施家紡面料和工裝印染、滌綸紡紗等項目,補強染整、織造等中間環節,發展面料、家紡等高附加值終端產品,實現紡、織、染、整、終端全鏈條融合發展。
——持續壯大新能源產業。抓住用好自治區“疆電外送”第四通道建設和“十五五”新通道布局機遇,堅持風光水電、抽水蓄能、源網荷儲、多能互補一體發展,同步拓展風機制造、光伏組件、動儲電池等裝備制造產業鏈。
——積極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巴州以現代種植、特色林果、規模養殖、精深加工為重點,延伸打造“10+N”農業全產業鏈,建成1個國家級、3個自治區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6個全國農業產業強鎮,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產業化發展水平,80%以上的農戶享受到了產業發展的增值收益。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賦能高質量發展
政務服務是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軟環境”,也是營商環境的“試金石”。近年來,巴州始終秉承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主旨,圍繞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切實打好提質增效“組合拳”,努力讓群眾和企業辦事更便捷、更高效、更舒心。
巴州黨委常委、副州長魯小輝介紹,巴州在抓好政務服務、優化營商環境方面重點抓好“加減乘除”四項重點工作。
聚焦聯辦做“加法”,推動受理模式“化零為整”。全面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務”,大力推進“跨省通辦”“兵地通辦”事項專窗協同,同步研發智能審批導辦系統、制定聯辦規程和辦事指南,努力讓群眾和企業“隻進一扇門、辦成所有事”。
聚焦審批做“減法”,推動辦事流程“去繁就簡”。在全面落實國家、自治區“高效辦成一件事”的基礎上,創新推出“建設項目審批”“企業融資授信”等10個州本級特色聯辦場景,梳理發布標准化事項清單近3萬條,整體精簡材料約40%,縮減辦理時間超過50%,減少群眾和企業跑動次數80%以上,部分高頻事項已實現“秒批秒辦、立等可取”。
聚焦體驗做“乘法”,推動便企服務“直達快享”。一方面推動州縣兩級政務服務事項100%進駐大廳,基層便民服務中心(服務站)實現全覆蓋,組建縣鄉村三級幫代辦隊伍,讓各族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辦成事。另一方面,推出180項“免申即享”“承諾告知”和“容缺受理”事項,就近辦、多點辦、快捷辦已成為政務服務新常態。
聚焦梗阻做“除法”,推動營商環境“陽光透明”。以力度、溫度、精准度、便利度為標尺,完善閉環式民生訴求響應機制,“12345”熱線等政民互動平台辦結率和滿意率持續提升。同時,著力從破除准入壁壘、強化要素保障等18個方面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讓企業心無旁騖開展生產經營,切實為企業發展增動力、添活力。
沙患變沙利,風沙變風景
巴州地處南疆塔裡木河中下游、羅布泊東灌風區風口,處於風頭水尾位置,是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主戰場之一。巴州副州長巴岱表示,近年來,巴州以沙漠鎖邊、綠洲連片、生態良好可持續為主攻方向,以防風、阻沙、控塵為治理目標,縱深推進“三北”工程攻堅戰、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
——堅持以系統思維推進治理。科學制定治理總體方案,明確2024至2030年全州實施沙化土地治理1322萬畝,具體規劃南鎖、東擴、北增、中阻的分區域空間規劃。在治理方式上堅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統籌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光伏+治沙、引洪灌溉自然修復等綜合施策,率先完成且末縣41公裡沙漠空白區鎖邊“合龍”。
——堅持以要素供給保障治理。吃透用好“沙九條”支持政策,爭取自治區10億元防沙治沙專項資金,強化生態產業信貸支持,全力保障治沙資金投入。全面推進節蓄調增“四維治水”模式,用好地表水,開發空中水,探索微咸水,強化防沙治沙水資源支撐。在全疆率先挂牌成立巴州防沙治沙站,組建“三北”工程和防沙治沙中心,有效發揮科研技術推廣、生態環境監測、植被建設恢復作用,為阻擊戰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堅持以產業發展引領治理。立足實現綠富同興,探索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治理路徑。以庫爾勒香梨、輪台白杏、若且紅棗為主的特色林果保持在120萬畝以上,佔人工造林面積的45.53%,以肉蓯蓉、黑枸杞、羅布麻等為主的特色沙產業發展迅速,林果收入佔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0%以上。因地制宜發展草藥種植、林下經濟、沙漠旅游、戈壁設施農業等產業,引導農牧民通過植樹造林、特色種養等渠道融入治沙和生態產業鏈,真正把沙患變成沙利、風沙變成風景、黃沙變成黃金。(杜建輝 魏永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