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山口綜保區:多元產業集群拔節生長

9月15日,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的晨光裡,一列滿載3000噸哈薩克斯坦小麥的散糧專列緩緩駛入新疆首條散裝糧食鐵路專用線。車輪與鐵軌的摩擦聲漸息,班列精准停靠在一處周轉倉,小麥被卸下貨車、裝進汽車,最終被運送至阿拉山口市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原料周轉倉。
伴隨著機械臂的嗡鳴,小麥通過刮板輸送機與提升機快速卸倉,以每小時600噸的接卸效率“走”下貨車,從“入境”到“入車間”僅用15小時就完成了。這些小麥將轉化為筋道爽滑的哈麥面。這一幕高效運轉的場景,正是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11年來的真實寫照。
2014年6月,作為新疆首個、全國第16個綜合保稅區,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正式封關運營。11年過去,這片規劃面積10.9平方公裡的區域,已從最初的“通道節點”蛻變為集綜合服務、貿易服務、保稅加工於一體的“開放樞紐”。截至目前,該保稅區內累計入駐企業331家,多元產業集群在這裡扎根生長,勾勒出口岸經濟的活力圖景。
這份答卷上,最亮眼的莫過於經濟指標的穩步攀升。2024年,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外貿進出口總額達382.84億元,同比增長28.8%,其中進口269.16億元,同比激增52.3%,在全國154個綜合保稅區發展績效評估中,排名躍升至第75位。
這樣的增長並非偶然,金沙河面業有限責任公司的落戶與發展便是最好的例証。“選擇阿拉山口,首先看中的是這裡的資源與效率。”該公司總經理溫路坦言,哈薩克斯坦產出的小麥面筋指數高、到岸價低,再加上綜保區的散裝糧食專用線與“智慧口岸”建設,讓通關效率大幅提升。“過去需要兩天的流程,現在一天內就能完成,時間成本降了,企業競爭力自然提上來了。”溫路說。
11年的深耕,讓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硬件”根基愈發牢固。阿拉山口市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唐波說,著眼長遠發展,保稅區先后建成標准化廠房超70萬平方米、露天堆場20萬平方米,100萬噸級糧食筒倉可滿足大宗商品存儲需求﹔保稅區路網縱橫交錯,日處理8000噸的污水處理廠、改造升級的110千伏變電站保障產業運行﹔除了散糧專用線,油氣換裝線、鉀肥換裝線及特種設備換裝線相繼投用,讓不同品類的跨境貨物都能找到“專屬通道”。
基礎設施的完善,不僅加速了項目落地,更助推產業集群化發展。如今的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現代商貿物流、農畜產品加工、金屬礦產品加工、醫用材料、裝備制造五大產業勢頭強勁,總投資1.6億元的鐵路專用線綜合提升改造項目、5.6億元的跨境電商產業園建設項目、2億元的油氣線罐區改造項目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運營,為經濟增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新興業態的崛起,則為這份答卷增添了“創新底色”。作為國家跨境電商綜試區的重要載體,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新建的8.2萬平方米跨境電商產業園已入駐企業13家,2024年實現進出口額34.27億元。在這裡,多業態同場監管、一站通關、五位一體生態圈,幫助不少生產型企業“觸網出海”。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裡,“前店后倉、即買即提”的模式深受消費者青睞,六大類百余種中亞特色商品年銷售額超500萬元,成為連接國內外消費市場的“橋梁”。
唐波說,未來,阿拉山口綜合保稅區將進一步打造大宗商品現貨交易、跨境電商、邊民互市等高能級平台,深化“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的發展邏輯,在制度創新上探索首創性舉措,在企業服務上完善“一站式”全流程指導,努力成為聯通國內、輻射歐亞的現代化綜合保稅區。(宋衛國 李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