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吳登雲:一生守護高原百姓安康

2025年09月19日10:41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晨光透過窗戶洒在醫院的長廊上,85歲的吳登雲佝僂著身子,緩慢地去病房查房,百余米路,每一步都印著他對這片土地深深的牽挂。

9月14日,記者來到新疆烏恰縣人民醫院,見到了這位依舊堅守在崗位上的老醫生。

醫院的院史館裡,一幅幅圖片、一張張獎狀、一件件實物,見証了吳登雲六十余載扎根高原的堅守。他先后獲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白求恩獎章”“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等榮譽。

1963年,這名來自江南水鄉的青年,帶著一身醫術和滿腔赤誠,跨越數千公裡,在風雪肆虐的帕米爾高原扎下了根。

當時的烏恰縣人民醫院,算上吳登雲在內隻有3名醫生、5間土房和13張病床,沒有條件分科室,值班醫生要接診所有病人。吳登雲暗暗下定決心:要盡快成為一名全科醫生,為鄉親們祛除病痛。

60多年來,吳登雲的足跡遍布了烏恰的每一個鄉村和牧點,走過多少崎嶇山路,診治過多少名患者,他自己也說不清,他把一顆心深深扎在帕米爾高原。正因如此,帕米爾高原上“生命守護使者”“馬背醫生”“白衣聖人”的美名廣為流傳。

在烏恰縣人民醫院院史館裡有一張照片,照片上一位牧民緊緊擁抱吳登雲。1971年時這位牧民還是個兩歲的孩子,不小心掉進火堆,全身50%的皮膚被燒焦,生命垂危。經過半個月的搶救,孩子度過了休克關、感染關,但接下來急需做植皮手術,吳登雲先后從自己大腿和小腿上取下13塊郵票大小的皮膚,移植到患兒身上。

“人的生命是最寶貴、最重要的,我們醫務工作者在病患面前,尤其是面對危重病人不能輕言放棄,一定要盡全力搶救、再搶救。”吳登雲說。

1966年冬天,一位患功能性子宮出血的柯爾克孜族婦女住進了烏恰縣人民醫院,急需輸血。吳登雲毅然捋起自己的袖子,為病人輸血300毫升,救下了病人。“我獻出的只是一點血,別人獲得的卻是健康和生命,這是天底下最值得做的事情。”吳登雲說。

多年來,吳登雲先后為病人無償獻血8400毫升,接近兩名成年人的血液總量。在他的帶動下,他的子女、醫院同事都成了“移動的血庫”。如今,烏恰縣有1000多名各族機關干部職工參加了“永恆血庫”志願者活動。

1984年金秋,吳登雲走上了烏恰縣人民醫院院長的崗位,當時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醫務人員短缺。吳登雲制訂了一個“十年樹人計劃”,他到各鄉鎮衛生院物色醫護人員,白天上班,夜裡幫助民族同志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然后把他們送到自治區的醫院去進修,進修回來,他又手把手地“傳幫帶”,培養了一批批本地醫生,成為醫院的骨干力量。

2001年,吳登雲從醫院的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但他仍牽挂著醫院的建設和發展,不是坐診,就是到病房裡查看病人。

在採訪過程中,當記者問及是否有寄語贈給年輕醫生時,吳登雲說,他對年輕醫生主要有兩點希望:一是要始終將病人視作自己的家人,傾注真心與關懷﹔二是必須刻苦鑽研、精進醫術,練就高超的專業本領,以扎實的技術為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

吳登雲留下來了,他的三個子女也留了下來。院史館裡還挂著一張雙胞胎女孩的照片,講解員介紹,這是吳登雲的大女兒吳燕救下的孩子。作為烏恰縣人民醫院的護士,吳燕深受父親影響——在她分娩不到40天時,曾為一名產婦獻血,而照片裡的雙胞胎,正是那名產婦獲救后所生。

不幸的是,吳燕在一次轉運病人的途中遭遇車禍,年僅29歲就去世了。清晨6時噩耗傳來,吳登雲痛徹心扉……但第二天早上,吳登雲依然像往常一樣走進門診大廳,醫護人員含淚望向吳院長微駝的背影。

吳登雲把一生都獻給了他的第二故鄉——烏恰。如今,85歲的吳登雲還擔任著烏恰縣人民醫院名譽院長。

他說:“如果有來生,我還選擇烏恰縣,還選擇當醫生。為病人解除痛苦,還病人健康,是我最大的幸福。”(郭玲)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