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涂治:為新疆現代農業發展培土筑基

2025年09月16日10:17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他是新疆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1953年主持瑪納斯河流域2萬畝棉花高產試驗,創全國高產紀錄,推翻“北緯45度不能植棉”的西方論斷,一舉奠定了中國棉花看新疆的根基。

他是新疆農業科技和農業教育事業的開拓者,創辦《新疆農業科學》月刊,擔任八一農學院(現新疆農業大學)首任院長,他倡導的科研、教學、生產三結合學術思想影響至今,為新疆現代農業發展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

他是涂治,我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教育家,也是新疆現代農業發展的先驅。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新疆和“農”字有關的機構,幾乎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1901年,涂治出生在湖北黃陂縣一個書香之家,他自幼勤奮好學,1916年考取北平清華學校半公費生。1924年,他從清華生物系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並考取公費留學資格,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農學院和研究生院攻讀植物病理學和作物育種學,1929年獲博士學位回到祖國。

回國后,涂治先后在嶺南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河南大學等高等院校任教。在河南大學期間,他開始接受馬列主義新思想,積極參與黨的工作,投身抗日宣傳活動。“九一八”事變后,民族危難日益深重,他開始思考救國救民的道路。后來,受到中國共產黨發表的《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感召,加入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教授、教務長、農學系主任等職。在這裡,他有機會閱讀更多的馬列主義和毛澤東著作,對中國共產黨有了進一步了解,積極組織學校師生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並決定投身於革命事業。

1939年,新疆學院(現新疆大學)院長杜重遠邀請涂治到新疆協助籌建農學院,在閱讀了杜重遠寫的《三渡天山》等書籍、聽了許多有關新疆“聯蘇聯共”“民主進步”的介紹后,涂治對新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年4月,涂治啟程前往新疆,開啟了與新疆的一生之緣。

到達新疆后,涂治積極投身教學工作,在師生中樹立了很高的威信。在與林基路、毛澤民等人的接觸中,他大量閱讀馬列主義書籍,積極參與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1944年,他被撕去“進步”偽裝的盛世才逮捕入獄,受盡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

盛世才垮台后,涂治被釋放出獄,繼續扎根教育一線,擔任新疆學院副院長。新疆和平解放后,涂治榮獲“毛澤東獎章”和“人民功臣”獎章,被任命為新疆人民委員會委員兼農林廳廳長。1950年1月,涂治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和平的曙光降臨,涂治滿懷激情投入到新疆農業建設中。1952年,八一農學院成立,涂治被任命為首任院長。他按照“理論聯系實際,教學結合生產”的原則,實施學校教師分批到農業師、團任農業委員制度,既解決了當時新疆農業技術干部不足的問題,也培養了教師理論聯系實際、指導農業生產的能力。

這一年,在他的建議下,新疆請來了蘇聯植棉專家提托夫,由涂治擔任總指揮,與提托夫簽訂了2萬畝棉花豐產合同。在1953年的棉花生產期,涂治拄著拐杖,克服身體上的困難,走遍了瑪納斯河流域的產棉區,帶領八一農學院的教師,在田間地頭給農工現場講課作示范。

功夫不負有心人,1953年,瑪納斯河流域棉花獲得大豐收,2萬畝棉田畝均單產籽棉201公斤。其中在炮台二十五師管區,植棉能手劉學佛種植的1.6畝棉田,畝產達674.5公斤,創當時全國紀錄。這一喜訊傳遍全國,打破了我國在北緯45度不能植棉的“魔咒”,被農業部視為重大成就,更為新疆成為產棉大區奠定了基礎。

發展農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涂治倡導科研、教學、生產三結合學術思想。在他的籌劃下,上世紀50年代全疆有70多個縣設立了農業技術推廣站,一大批新型農業技術通過這一機制走向田間地頭,帶領農民奪取了一次又一次豐收。

上世紀60年代,在涂治主持下,新疆在全國率先採用核輻射育種技術,為解決新疆小麥、棉花等作物品種單一問題開創了新路徑。他還基於新疆干旱缺水情況,提倡開展噴灌滴灌試驗,推廣水稻薄膜育秧技術,為如今大規模推廣的地膜栽培技術打下了技術根基。

涂治先后參與了自治區科協、自治區農科院等單位的創建,將自己的一生全部貢獻給了新疆農業教育和農業科研事業。

今天,新疆正立足打造全國優質農牧產品重要供給基地。一大批新疆本地培養的農業技術人員正沿著涂治等老一輩農業專家的足跡,活躍在科技強農一線,讓曾經荒涼的新疆崛起成為祖國新的“西部糧倉”。(劉毅)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