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循著布茹瑪汗足跡看“西陲第一鄉”護邊員的世代堅守

2025年09月16日10:05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青島姑娘逄春曉從網上了解到布茹瑪汗·毛勒朵數十年巡邊護邊、刻滿“中國石”的故事,毅然報名西部計劃志願者,來到新疆烏恰縣,又主動申請到吉根鄉,如願成為愛國戍邊精神傳承教育基地“布茹瑪汗家”的講解員。

9月13日,“砥礪奮進七十載 天山南北譜華章”大型集中採訪活動採訪團成員來到布茹瑪汗家,這是逄春曉第一次面對這麼多媒體講述早已被她熟記於心的故事。

布茹瑪汗居住在祖國最西端,其所在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邊境線長達1133.7公裡,她的家鄉烏恰縣吉根鄉,因地處克州最西端,被稱為“西陲第一鄉”。

在布茹瑪汗家裡,有一間30平方米的房間,收藏了200多張圖片、12件實物以及她多年來獲得的各類証書。這裡在黨和政府的關心幫助下不斷翻新,成為帕米爾高原上有名的愛國戍邊精神傳承教育基地。逄春曉第一次走進這裡時,直言“震驚”。

“她的愛國情懷這麼朴素,卻又如此堅定,在這裡每一塊石頭都是見証。”逄春曉介紹,在廣袤的帕米爾高原上,布茹瑪汗親手刻了10多萬塊承載著家國情懷的“中國石”。這些石頭綿延在冬古拉瑪山、阿拉脫力山、尾巴拉山等沿線的邊境線上。

布茹瑪汗12歲就跟著母親巡邊護邊。1961年,年僅19歲的她得知烏恰縣吉根鄉需要護邊員,便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早年間,邊境線上沒有清晰的界碑,不時有牧民越界放牧。為守護邊境,布茹瑪汗想出“刻石立碑”的辦法:她在石頭上刻下“中國”兩個字,以此來充當延續的界碑。

日復一日的巡邊、刻石,布茹瑪汗不記得自己遇到過多少次危險,卻記得邊境線上每一塊石頭的位置。布茹瑪汗說,她現在住在離邊境線最近的村庄,雖然已經無法再進山巡邊、刻“中國石”,但她相信,在一代代年輕護邊員的共同努力下,偉大祖國的邊境線會越來越穩固,生活也會越來越幸福。

在布茹瑪汗的感召下,吉根鄉越來越多年輕人主動加入護邊員隊伍中。她的家人紛紛接過護邊接力棒——兒子兒媳、女兒女婿成為第二代護邊員,孫子穿上警服駐守邊境派出所,曾孫子從小就學習辨認邊境標識。

“布大媽常對我們說,要感恩祖國,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逄春曉說,來到吉根鄉,她才知道,像布茹瑪汗一樣,這裡很多人世世代代都守護著祖國邊境。

穆塔力普·托合提馬麥提就是第三代護邊員,他說:“我當護邊員8年了,守護祖國,就是守護自己的家。”

逄春曉購置了一輛自行車,時常在吉根鄉騎行穿梭,感受護邊員的精神。“來了之后我才知道,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都不計回報地守邊,太讓人敬佩了。”逄春曉說,布茹瑪汗常邀請護邊員到家裡做客,總會跟大家念叨:“現在條件多好啊,政府建有休息和做飯的地方,還配發服裝、摩托車,發放護邊員補貼,一定要想著如何更好地回報。”

“政府把我的房子修得這麼好,但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房子,是大家的,要讓來這兒的人都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布茹瑪汗朴實的話語裡滿是真誠。

吉根鄉黨委副書記陳裡意介紹,鄉裡實施了“七小工程”,涵蓋小直播、小民宿、小施工隊等,讓護邊員在守邊之余多了一份收入。此外,鄉裡還鼓勵護邊員養雞,他們通過直播拓寬銷路后,已成功與上海的公司簽訂了100萬元的訂單。(郭玲)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