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簡易水利設施到“新疆三峽”

2025年09月13日09:48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過去每到夏天,村裡人經常會帶著鐵鍬、扛著沙袋提心吊膽守在河邊,隨時准備抗洪搶險。現在,即便50年一遇的洪水來了,大家也能睡得安穩。”9月初,葉爾羌河的汛期已進入尾聲,新疆莎車縣霍什拉甫鄉阿爾塔什村村民瑪爾江古麗·圖爾蓀說起近年來的安穩生活語氣輕鬆。

發源於喀喇昆侖山脈的葉爾羌河,曾是新疆最“暴烈”的河流。每年6月至9月,山區冰川融化形成的融雪型洪水傾瀉而下,迅速上漲的河水漫溢出河道沖毀庄稼、沖走牲畜,1949年至2013年間平均“三年兩災”。一到汛期,流域內9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都要參與防洪,物資投入數以億計。而每年其余8個月時間裡,河水水量卻細若琴弦,下游農田春灌、冬灌滴水難求。

1949年,原新疆省水利局組建之初,全疆水利設施僅有1000多條坎兒井、2座中型水庫、4萬公裡引水土渠和289公裡臨時防洪堤。提高防洪排澇能力,為農業生產提供基礎保障,修建控制性水利工程是科學的“解法”,然而馴服葉爾羌河並非易事。

20世紀80年代,在昆侖山深處建設一座大壩被納入新疆水利建設藍圖,但這裡的地質條件堪稱水利工程的“禁區”。勘探數據可稱為當時世界級水利工程的極限,164.8米高壩體、9度設防的高烈度地震帶、600米世界級高邊坡,還有壩基百米級深厚覆蓋層。這樣“三高一深”的條件下,一旦在修建過程中出現潰壩,不僅超百億元的投資打了水漂,還會威脅下游數百萬人的生命安全。

這座超級水利工程經歷了漫長的籌備,終於在2011年破土動工。上百家參建單位克服交通不便、高原反應、人力物資成本等困難,集結全國頂尖的水利專家,開展了近百項科研攻關,創新實驗室、改良混凝土配方,首創聯合進水口整體框架式滑模冬季施工,近十年攻堅克難,最終啃下“硬骨頭”。

2019年11月,阿爾塔什水利樞紐工程水庫大壩下閘蓄水,開始發揮防洪、灌溉和生態輸水作用﹔2021年8月,工程全部機組實現並網發電。這座被稱為“新疆三峽”的水利樞紐,從藍圖變為現實,徹底結束了葉爾羌河的千年水患。

如今,阿爾塔什水利樞紐通過總庫容22.49億立方米的調蓄能力,將下游防洪標准由2.5年一遇躍升至50年一遇,為沿岸數百萬各族群眾筑起了一道安全屏障,年均減少防洪投入約1000萬人次。下游650余萬畝農田灌溉保証率從不足50%提高到75%,在大壩的供水保障下,至2025年,葉爾羌河灌區總灌溉面積突破1000萬畝。

“糧食產量翻番,家裡換了新房,還買了運輸車。”瑪爾江古麗·圖爾蓀細數近年來的變化,由於春灌、冬灌供水充足,村裡的小麥從過去每畝200公斤提高到現在的370多公斤。大壩建設期間,累計吸納周邊勞動力1.2萬人次,培訓技術工人超3000人,她的多位同村人參與大壩建設后,學會操作大型機械等有了一技之長,月收入超2萬元。

一座水利工程,不僅扼住了水患,穩住了糧倉,富裕了百姓,還滋養著生態。阿爾塔什水利樞紐每年向塔裡木河生態輸水3.3億立方米,其中為下游胡楊林供水1.2億立方米,達成“補水還綠”的生態效益。同時,年發電量21.86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准煤88.31萬噸,為南疆四地州輸送穩定的綠電。

巨變,始於滴水,成於“疆”來。經過70年超3000億元的投資建設,新疆已建成671座水庫、12.54萬公裡干支斗渠、逾8000公裡堤防護岸,灌溉面積達9917萬畝,為構筑水旱災害防御、農業穩產增收和生態屏障奠定了堅實的“水基石”。當前,大石峽水利樞紐、庫爾干水利樞紐等5項重大引、調、蓄水工程實現關鍵節點目標,37座中小型水庫加快建設,新疆基礎水利設施,澆灌出綠洲與未來的無限可能。(康顥嚴)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