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石榴正紅
“這是我親手打造的‘紅石榴’,獻給自治區成立70周年。”
秋日喀什,古城內外瓜果飄香、人聲鼎沸。喀什銅器制作技藝第六代傳承人阿卜杜熱伊木·艾力自豪地舉起他近日制作完成的銅器作品。
這件碩大的銅制石榴,是天山南北各族群眾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同心攜手、砥礪奮進,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更好建設美麗新疆的生動見証。
9月8日,“砥礪奮進七十載 天山南北譜華章”大型集中採訪活動啟動。連日來,採訪團一行從阿爾泰山麓到葉爾羌河畔,從文旅街區到鄉村院落,一路行、一路聽、一路看,深切感受到民族團結之花在新疆大地常開長盛、絢麗綻放,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
文化交融凝聚團結之魂
“你幫我來耕良田,我幫你來放牛羊”……9月9日,在阿勒泰市紅墩鎮“戶兒家”文化大院,歡快的歌聲不斷傳來。院裡的長條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糕點、水果,身著各民族服飾的居民圍坐桌旁,品美食,話家常,聊到動情處,大家還跳起舞。
“戶兒家”的淵源可追溯至1861年,當時40余戶漢族農民遷居至此,與當地哈薩克族等牧民相鄰而居、互相扶持、繁衍生息,如今已發展成為各民族3000多人共同生活的家園,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典范。
多年來,“團結互助、患難相依、共謀發展”的精神在這裡代代相傳。每逢節假日,“戶兒家”的人們總會舉辦家宴,在一起團聚。文化大院負責人李紅秀表示,要將這份珍貴情誼傳承下去,讓民族團結之橋更加堅固。
從阿勒泰草原上“戶兒家”溫暖的長桌宴,到帕米爾高原下激蕩的英雄史詩,新疆處處回蕩著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情感相親相敬的動人旋律。9月12日,採訪團一行來到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克州主題成就展,展廳內正上演氣勢恢宏的柯爾克孜族英雄史詩《瑪納斯》說唱,其描寫了英雄瑪納斯及其七代子孫們前仆后繼,帶領族人與外來侵略者和各種邪惡勢力進行斗爭的事跡。在歡快的庫姆孜和悠揚靈動的口弦琴聲中,演唱者聲情並茂、揮臂踏歌,每一句吟誦都承載著民族的記憶,每一段旋律都凝聚著團結的力量。
“《瑪納斯》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95后柯爾克孜族青年鐵力瓦爾地·白先那洪是一位瑪納斯奇,他表示,《瑪納斯》穿越時空,成為連接古今、溝通心靈的文化橋梁。
江蘇游客饒紅聽完后說:“雖聽不懂唱詞,但從歌聲中能感受到一種力量,這種力量與我們中華民族團結一心實現共同夢想同頻共振。”
教育筑基培育團結之苗
金獅騰躍,鑼鼓鏗鏘,看著帶勁,聽著鼓勁。9月11日,在疏附縣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操場上,學生們正全力備戰該縣中小學獅王爭霸賽。脫穎而出者,將有機會赴廣州爭奪“獅王”。源自嶺南的醒獅文化,跨越千山萬水,在南疆煥發新的活力。
五年級學生艾斯艾提·玉散說:“舞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有責任把它傳承下去。”
六年級一班的音樂課上,努爾艾力·巴圖爾挎著提籃,模仿粵劇《荔枝頌》的腔調,一聲“賣荔枝喲”剛落,教室裡就漾起了歡笑聲。廣東援疆教師潘康友帶來了自家晒的荔枝干,讓孩子們在唱腔與果香中,真切感受中華文化的多元與包容。

9月11日,疏附縣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學生在學習刺繡。石榴雲/新疆日報記者 湯永攝
該校校長帕提姑麗·亞森表示,學校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融入日常,開設剪紙、刺繡、書法、英歌舞等社團課程,“希望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實踐活動,讓孩子們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
當“嶺南醒獅”的鼓點在疏附縣小學擂響時,阿圖什市昆山育才學校校園裡,一場跨越山水的文化交融樂章正在上演。9月12日,該校音樂老師郭曉東正帶著同學們排練音樂劇,孩子們熱情洋溢,有的彈吉他,有的打架子鼓,節奏明快,充滿朝氣。
昆育樓內,學生們聚精會神地制作土陶、練習古典舞、學唱昆曲選段……操場上,安塞腰鼓的排練氣勢如虹。紅綢飛舞,鼓聲震天,同學們動作整齊劃一,洋溢著力與美的自信。校園裡,俏皮可愛的形象大使“石榴娃”、隨處可見刻有昆山元素的景觀石,無不彰顯著該校“石榴花開,美好育才”的校園文化理念。
昆山援疆工作組組長、阿圖什市委副書記李銘表示,昆山市把教育援疆作為對口支援工作的“筑基工程”“民生工程”“未來工程”,通過持續賦能,從硬件支持到人文交流,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聚力發展共享團結之果
每年雪季,來自世界各地的滑雪愛好者紛紛匯聚於阿勒泰,在雪上盡情馳騁。
他們腳踏現代滑雪板,自山頂飛馳而下,感受冰雪運動的激情與活力。而位於阿勒泰市區不遠處的拉斯特鄉拉斯特村,71歲的斯蘭別克·沙和什老人,仍默默堅守著一門古老的手藝——純手工制作毛皮滑雪板。
從15歲起,斯蘭別克便跟著父親學做毛皮滑雪板,50多年來已數不清做了多少塊。“制作毛皮滑雪板學問很多,選材很重要,木板要稍軟些……”初見斯蘭別克時,他有些腼腆,可一談到滑雪板的制作,便健談起來。
斯蘭別克認為,作為人類最早滑雪活動的“活化石”,制作毛皮滑雪板這門手藝不能丟,這是非常寶貴的文化財富,必須傳承下去。為此,他不僅教會兒子胡安什·斯蘭別克制作工藝,還主動收徒,教授本村年輕人及各地愛好者。
為讓更多人知曉這門古老手藝,斯蘭別克經常會帶著自己制作的滑雪板去各地參展,還在家裡建了個小型陳列館,裡面不僅陳列著制作工具和成品毛皮滑雪板等,還展示了制作流程的圖片。“只要游客來,我就給他們分享制作過程和背后故事。”他說,很多人喜歡上了毛皮滑雪板,要將毛皮滑雪板的故事一直講下去。
如今,斯蘭別克的工坊已成為八方游客阿勒泰之行中的重要打卡點,這不僅為他家帶來了收入,更讓古老的技藝煥發了新生,成為促進各民族共享發展成果的生動范例。
在英吉沙縣,當地特色小刀和土陶同樣受到各地游客喜愛。英吉沙小刀以其精湛的鍛鑄技藝和獨特的民族風格聞名,其制作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通過“合作社+農戶”模式,進行規模化生產,並依托電商平台將產品銷往全國,既保障了傳統手工藝傳承,也為村民開辟了增收渠道。
同樣擁有悠久歷史的英吉沙土陶,如今也從日用品發展成廣受歡迎的工藝品。9月11日,在土陶村,國家級非遺項目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阿卜杜熱合曼·麥麥提明嫻熟地展示拉坯塑形,不一會兒,泥坯漸漸呈現出水壺輪廓。游客在他的店裡,不僅能觀摩全程,還可親自體驗制作。
“這些獨具特色的傳統技藝,既是新疆各族人民智慧與匠心的結晶,更是中華文化多元一體的生動寫照。”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原副所長武力看來,新疆正以經濟騰飛筑牢發展根基,以文化交融賡續精神血脈,以教育筑基培育團結幼苗,推動各民族共繪發展藍圖,映照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牢不可破的強大生命力和攜手邁向偉大復興的磅礡力量。(張磊 郭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