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阿勒泰 奔赴一場“詩與遠方”的約會

9月,新疆阿勒泰的秋日畫卷正徐徐展開,“砥礪奮進七十載 天山南北譜華章”大型集中採訪活動採訪團來到阿勒泰地區,中央和對口援疆省市、自治區和兵團主要媒體記者奔赴一場“詩與遠方”的約會,感受自治區成立70年來的發展脈動,開啟我的阿勒泰採訪之旅。
福海縣烏倫古湖上鳥兒成群結隊在湖面游弋覓食、“戶兒家”文化大院見証了160多年來的民族團結佳話、阿勒泰將軍山滑雪場全新升級為四季皆游、北屯市的瓜子已經“嗑”出了一條產業鏈……9月8日至10日,採訪團一行在走訪中切實體會到,這座因冰雪運動享譽全國的“中國雪都”,更有著生態、產業、文化交融共生的精彩。
“作為土生土長的新疆人,我常借出差機會回來,每一次都能有更多新鮮發現與溫暖觸動。”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記者古麗尼哈力·艾爾肯說,這次行程實地走訪了文化、生態、企業、景區等場所,再次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迫切想把這些鮮活美好的新疆故事報道出來。
走進阿勒泰市紅墩鎮薩亞鐵熱克村的“戶兒家”文化大院,採訪團一行在當地居民的故事裡,再次感受到各民族融合發展的新疆溫度。剛結束行程沒一會,微信群裡便鋪滿了已刊發的報道:《看各族同胞跨越百年,譜寫民族交融畫卷》《“戶兒家”文化大院越開越熱鬧》……
“新疆的美不僅在於如詩如畫的景色,更在於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在於他們攜手書寫的溫暖篇章。”民族團結雜志社記者韓方奕說,“戶兒家”文化大院存留的老物件和老照片,見証了160余年來,大家相互扶持、繁榮共生的溫暖歷程,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見証。
對光明日報技術與視聽部編輯范天培來說,新疆故事多、題材好,是座“新聞富礦”。每次來新疆採訪,他都充滿期待、全力投入。但阿勒泰將軍山還是他第一次來,和很多人一樣,此前總覺得這裡隻適合雪季,沒想到這次通過親身體驗,真切感受到阿勒泰已蛻變為“四季皆詩”的多元體驗地。
范天培說,一部《我的阿勒泰》的熱播讓無數人對這片土地心生向往,從熒屏熱劇到四季旺游,阿勒泰的轉型在於文化、體育與旅游的創新融合實踐。
在北屯市,瓜子種植戶李福玉,今年純收入兩千多萬元,這讓採訪團一行驚嘆不已。“種植戶的收入很可觀,這背后離不開北屯市瓜子產業的堅實支撐。”經濟日報總編室編輯林紫曉說,這裡的瓜子籽粒飽滿、油光锃亮。正是這肉眼可見的優勢,讓一粒不起眼的瓜子,在10年間串起50萬畝種植基地、37家加工企業、24.15億元年產值,從西北邊陲到五洲餐桌,一粒瓜子的崛起,正是中國縣域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採訪團一路採訪、一路刊發,幀幀鮮活視頻、條條生動文圖,呈現了阿勒泰地區的發展成就和風土人情。“記者們聚焦民生、生態、基建、民俗,力求從多角度、深層次報道阿勒泰的方方面面,把新疆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新疆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院研究員蘇奎俊說。
阿勒泰地委委員、阿勒泰市委書記湯杰用真實數據和生動實例向採訪團介紹了阿勒泰地區的整體情況,他說,如今的阿勒泰,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團結和諧的美好景象,充分展示了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成功實踐,將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決把依法治疆、團結穩疆、文化潤疆、富民興疆、長期建疆各項工作做深做細做實,為在新征程上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疆篇章貢獻阿勒泰力量。(郭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