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鄰到親 社區畫出“360”同心圓

2025年09月09日09:36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360”是什麼?可以是時間的長度、思維的廣度、拍照的角度……在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延安路街道吉順路北社區,則是干部群眾熟知的工作模式,叫作“民族團結360”,它由3項工作、6個平台、零距離服務組成。“民族團結360”工作模式促進了各族居民從空間共居到心靈共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近日,記者走進吉順路北社區,感受這種工作模式給社區帶來的活力。

吉順路北社區成立於2012年6月,目前有16個民族、2133戶5589人。各族居民在這個大家庭中融洽相處、互幫互助。

9月3日,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延安路街道吉順路北社區黨總支書記鐘敏告訴記者,“360”工作模式中的“3項工作”包括文化共融、服務惠民、陣地共建,是吉順路北社區常抓不懈的工作,旨在融情。

文化共融,讓節日和文化活動成為民族團結的“黏合劑”。共享百家宴、共跳麥西熱甫、共賞月包粽子、共話家園新變化……這些活動,78歲的居民王秀英幾乎場場不落:“各族居民在一起其樂融融,這種感覺好得很!”

8月27日,吉順路北社區聯合街道未成年人保護站共同舉辦了社區手作游園會,居民們歡聚在一起,創作書法作品,體驗非遺漆扇、紙傘制作,觀看文藝演出……大家相互交流,加深了對彼此的了解,融洽了團結氛圍。

服務惠民,讓互助成為基層治理的“催化劑”。在社區非遺工坊,居民買買提·熱合曼趁著放暑假教小朋友們制作漆扇﹔在銀發互助角,退休醫生張國明為社區的老人們做艾灸,居民艾米提·阿不力孜則為大家免費理發﹔在社區向日葵小課堂,20名志願者為雙職工子女輔導功課……這些年,社區裡“服務換服務”項目越來越多。

該社區還有一支“吉之韻”舞蹈隊,由6個民族的15名隊員組成,已為居民演出20余場次,讓大家欣賞到了扭秧歌、麥西熱甫、黑走馬、新疆花兒等民間藝術。舞蹈隊隊長郭玉玲告訴記者:“舞蹈隊每天在社區的紅石榴廣場排練,大家積極性都很高。最近每天晚上參加社區的廣場舞演出,雖然累,但聽見居民們熱情的喝彩和掌聲,感覺很值得!”

陣地共建,身邊人成為引領潮流的“風向標”。社區裡的吉祥大道長400米,居民們都叫它“走讀大道”,大道兩邊的宣傳欄裡,展示著全疆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先進事跡,還有在居民身邊發生的感人故事。吉福小徑旁,48棵樹都由居民們認養。居民郭志玲與鄰居古麗努爾·艾海提就挂牌認養了一棵丁香,她們常常一起去給丁香澆水施肥,並交流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她倆是生活中的好姐妹,兩家人的關系也親密無間。

如果說“3項工作”為社區營造了團結向上的良好氛圍,那麼“6個平台”則為社區共治提供了抓手。

吉順路北社區著力把樓棟建成基層服務示范平台,讓家家戶戶感受到融融暖意。在朗天峰景二期,A區18號樓有個保留節目——“民俗風情角”每周茶話會,居民們平日裡來到這裡喝喝茶、嘗嘗美食、聊聊天,情誼日增﹔A區19號樓則建起了調解室,工作人員通過講法理、說情理,先后化解了8起鄰裡間的矛盾糾紛,並促成“團結超市”開張﹔B區12號樓推出了“鄰裡互助積分活動”,累計兌換580人次,獎品大小在其次,守望相助最可心。

社區還牽頭12家單位建成了“紅石榴聯盟共建平台”,將就業幫扶等資源整合起來,守護社區和諧﹔“文化矩陣建設平台”倡導好家風、引領新風尚﹔“社團共治互助平台”多元協同解民憂﹔“特殊群體關愛平台”精准幫扶顯真情﹔“民族交融互鑒平台”促進各民族文明交流互鑒。

為居民提供“零距離服務”,民生訴求不過夜,這是吉順路北社區的承諾。為了踐行此承諾,該社區構建了“居民點單—社區派單—干部接單—群眾評單”閉環服務體系,確保民生訴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

今年4月,社區居民反映,希望能為孩子打造一個愉快玩耍的地方,“紅石榴聯盟”聞訊發力,15天就建成了“民族團結兒童樂園”,樂園裡除了有足球、籃球、乒乓球活動場地,還為低齡小朋友准備了滑滑梯等游樂設施﹔社區裡老人多,黨員干部常態化開展“敲門行動”,對老人們噓寒問暖,為他們送醫送藥,逢年過節還會登門拜訪,讓獨居老人的家裡熱鬧起來。

社區鄰裡互助蔚然成風。在“技能交換角”,各族居民互學廚藝、傳手藝﹔在“共享工具屋”,電鋸、縫紉機等工具累計借出500余次,解決鄰裡生活急需問題,讓“遠親不如近鄰”深入人心。

“我們努力用‘3項工作’繪就社區治理的同心畫卷,用‘6個平台’激活多元共治的動力引擎,用‘零距離服務’書寫共建共享的溫暖答卷,讓各族居民和睦相處、和諧共進。”鐘敏說,“吉順路北社區以黨建為引領,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團結帶領各族居民不斷增強文化認同,不斷打牢民族團結的思想基礎。”(王琦銘)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