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熱潮涌天山
——寫在首個全國科普月之際

首個全國科普月,天山南北處處涌動著科普的熱潮: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鄉村“科普母親”用雙語講解食品安全,到阿勒泰的孩子通過屏幕“雲參觀”科技館﹔從和田養殖課堂上傳授實用技術,到克拉瑪依校園中的石油科普實踐——這股科普熱潮背后,是一場多方協同、系統推進的深刻變革。
近年來,新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緊圍繞“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戰略定位,通過構建大科普格局、精准服務重點人群、拓展場館網絡體系等一系列扎實舉措,推動科學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真正打通科普服務“最后一公裡”。
多方協同
構建大科普格局
“過去不少人認為科普只是科協的‘家務事’,如今,農業農村、教育、文旅等多部門主動融入、積極參與。”自治區科協科普部副部長左永江介紹,2024年,自治區科協通過全國科普日、新疆科學大講堂、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一系列活動,累計開展科普活動近3000場次,覆蓋群眾超過770萬人次。
這一轉變,離不開制度保障與頂層設計的不斷完善。近年來,新疆高位推動科普事業體系建設,出台《自治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明確35家責任單位職責分工,將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全面納入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推動、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大科普格局。
這一格局的成效正在逐步顯現:2020年,新疆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為7.52%,2023年達到10.6%。
支撐公民科學素質提升的,是日益完善的科普基礎設施網絡。目前,新疆已建立起以34個實體科技館、92輛科普大篷車、45套流動科技館、42個農村中學科技館、8個數字科技館為骨架的現代科技館服務體系,越來越多的鄉村科普館逐漸成為基層科普傳播的關鍵陣地。2025年,全疆科協系統支持10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開展科普元素融入試點工作,全力打造群眾身邊的科普陣地。
人才隊伍與傳播渠道的雙輪驅動,進一步擴大了科普覆蓋面和影響力。目前,新疆注冊科技志願者7.6萬人,科技志願服務組織2904個。2023年,新疆科學文化傳播協會成立,聘請30位知名科普專家和網絡達人擔任傳播大使,讓科學知識借助數字技術覆蓋更多群眾。
左永江說,在政策、設施、人才、平台的多重支撐下,新疆大科普格局已基本形成,科普傳播力、影響力和滲透力持續增強。
精准施策
加強科學傳播力量
在全國科普月新疆主場活動現場,來自巴州的科普工作者劉靜分享道:“我們的‘科普母親’或許說不出大道理,但正在用科學一點點改變家庭、溫暖鄰裡、傳遞團結。”
她身后的大屏幕上,展示著科普母親們帶領孩子做實驗、在鄉村講解健康知識、在巴扎開展義診的溫馨場景——科學不再遙遠,它已成為融入日常生活的溫暖力量。
2024年,自治區科協面向全疆啟動“科普母親”行動,計劃3年內培育約10萬名基層女性科普宣傳員,強化科學傳播的基層力量。
自治區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姑麗娜爾·吾布力表示:“女性在家庭和社會中發揮著獨特作用。提升婦女科學素質,不僅有助於公民整體科學素養提升,更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
“科普母親”行動是新疆圍繞“五大重點人群”開展精准科普的一個縮影。根據不同群體的特點和需求,新疆持續創新機制與載體,推動科普服務從“大水漫灌”轉向“精准滴灌”:
面向青少年,構建“賽事競技+科普體驗+研學實踐”一體化教育模式,每年覆蓋師生10余萬人次,並選派科研人員和科普專家擔任中小學科技副校長﹔
針對農牧民,依托70家科技小院和數百名“土專家”“田秀才”,開展“科技之冬”“三下鄉”等農村科普活動及“雙創”培訓﹔
服務產業工人,開展創新方法推廣與應用,幫助企業破解技術難題﹔
聚焦老年人,實施“銀齡跨越數字鴻溝”科普專項行動,提升其健康科學素養﹔
針對公務員群體,通過推動科學素養課程進黨校等活動,增強其科學決策和服務發展能力﹔
開辦“眼界”講堂,助力高校師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拓寬視野,提升專業素養。
2025年以來,全疆已開展“科普母親”培訓300余場,培訓3.5萬人,並選派50名優秀基層科普宣傳員赴上海交流學習。開展“百名院士、千名科學家、萬名科技工作者上講台”活動超3000場,覆蓋近50萬人次﹔舉辦“百會萬人下基層”活動150余場,服務群眾約10萬人次。
一系列精准務實的舉措,讓科學素質的根基在一次次面對面交流、手把手教學中悄然筑牢,為實現2025年我區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12%的目標夯實了基礎。
百館聯動
織密科普服務網
除了針對特定人群的精准服務,新疆還在場館網絡建設上持續發力,推動科普資源直達“最后一公裡”。
“這個暑假,我的生活充滿了科技味。”開學第一天,烏魯木齊市第六十四小學三年級學生顧菲興奮地與同學們分享,爸爸媽媽帶他去了科技館看火箭、博物館尋寶,還去恐龍館和巨大骨架合了影。他最喜歡拿著“百館聯動·館館通”小冊子到處蓋章,就像闖關一樣非常刺激。
剛剛過去的這個暑假,許多孩子都體驗到了別樣的科學之旅。他們手捧集章手冊,穿梭於全疆15家科技文化場館間,在互動體驗中感受科學魅力。
這源於新疆持續推動的“百館聯動”科學文化研學體驗活動。它不只是一種創新形式,更是一項推動科普資源普惠共享、拓展服務網絡的系統工程。
為推動優質資源直達基層,今年1月,新疆科技館牽頭啟動“百館聯動百校聯合”活動,通過區地縣鄉四級聯動機制,整合全疆科普場館、文化機構及科研單位資源,構建起開放共享的科普文化場館共同體,讓更多青少年在家門口就能觸摸科技、感知文明。
同步推進的,還有新疆現代科技館體系。北疆科普場館聯盟已投入運行,南疆三地州30個鄉鎮科普體驗館也在穩步建設中。截至目前,全區已有106家科技文化場館、62所學校、6家企業及2家景區接入跨區域科普資源共享平台,一張覆蓋全域、協同聯動的科普服務網絡正在天山南北鋪展開來。
這一資源共享機制的有效運轉,使得科普服務的可及性和吸引力顯著提升。今年“五一”期間,僅新疆科技館就接待觀眾5.5萬人次,創五年來新高。上半年,該館已開展大型主題科普活動36場,惠及公眾近60萬人次。
如今,從城市到鄉村,從線下到雲端,科普服務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著天山南北每一寸土地,讓科學的種子在各族群眾心中生根發芽。(謝慧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