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技術+天山雪水 烹出新疆餐桌“新鮮味”
9月1日,新疆溫宿縣托乎拉鄉托萬克蘇布拉克村村民阿依古麗·阿布拉家格外熱鬧,剛出鍋的手抓羊肉香氣四溢,紅彤彤的清蒸大龍蝦又端上了桌,沒等阿依古麗放下盤子,9歲的阿卜杜拉·買買提就迫不及待地伸出小手,麻利地捏住一隻龍蝦,熟練地剝開蝦殼,顧不上蘸料就一口咬了下去。
“香!太香了!”小家伙咂了咂嘴,其他孩子見狀一窩蜂圍上來,轉眼間一盤龍蝦就見了底。
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阿依古麗笑著說:“這些孩子啊,剛開始見到龍蝦還躲得遠遠的,現在幾天不吃就想得慌。”
曾經讓阿克蘇人好奇又陌生的龍蝦等水產品,如今已成為他們餐桌上的“常客”。這背后,是浙江人樓忠明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浙江援疆科技特派團的“科技密碼”。
故事要從2012年講起。那年,樓忠明作為工程項目經理來到阿克蘇地區工作。從小吃水產品長大的他,始終惦記著那口鮮味。2016年,一個念頭在他心中萌發:“能不能試著在阿克蘇養殖水產品?”於是,工作之余,他走遍阿克蘇地區的河流溝渠,潛心調研。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充滿挑戰。2018年,樓忠明投入20多萬元從浙江空運來2.5噸蝦苗,卻因水質和氣候差異“全軍覆沒”。遭遇重挫的他並未放棄,第二年又投入30余萬元引進4噸蝦苗,通過改造池塘、調整養殖方法,終於有了5%—10%的成活率。盡管效益甚微,卻給了他繼續前行的勇氣。
轉機出現在2023年9月。
來自浙江大學、寧波大學、浙江工業大學等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27名專家組成的首批浙江援疆科技特派團來到阿克蘇地區,組建浙阿農業科技創新東部(庫車)、西部(溫宿)兩個中心,探索推行“一人一企一業”“一團一中心一特色鏈”模式,協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高級實驗師董偉仁在溫宿縣調研后發現,溫宿縣的優質水稻田,非常適合發展“蝦稻共生”養殖,蝦能為稻除草、增肥,稻可為蝦供餌、遮陰,這是一個雙贏的生態組合。
在董偉仁團隊手把手指導下,樓忠明和村民們開始改造稻田,挖了2.5米寬、0.8米深的環形水溝,既保障水稻生長,又為蝦提供了舒適的“避暑山庄”和“安全港灣”。董偉仁團隊還定期檢測水質,傳授科學投喂方法,並引進了經濟價值更高的澳洲淡水龍蝦。今年8月,首批澳洲淡水龍蝦迎來豐收,預計總產量達5噸—6噸。
樓忠明介紹,原有養殖模式下龍蝦產量有限,而“蝦稻共生”養殖讓產量翻番,明年打算繼續擴大養殖規模。
不僅如此,董偉仁通過檢測后發現,“蝦稻共生”養殖模式下收獲的水稻富含硒和鍶,大米品質更好了。
“董教授他們來得太及時了。”樓忠明感慨,現在不僅自己養殖水產品,還帶動周邊20多戶村民一起發展養殖業,從選苗、喂養到防病,大家學到了真本事。
浙江援疆科技特派團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此。在兵團第一師16團,寧波大學特聘研究員王歡發現了新疆鹽鹼水的獨特優勢:“鹽鹼水鈣、鎂、鉀等微量元素含量高,這些都是海洋生物生長需要的。通過科學模擬,我們能調配出最適合海洋生物生長的‘人工海水’。”
基於這一發現,王歡團隊創新推出“魚蝦蟹貝綜合養殖”模式,引導當地企業在同一水域中混養青蟹、南美白對蝦、花甲、蟶子和鯔魚,打造良性生態循環系統。鯔魚和貝類淨化水質,蟹類清理動物尸體,蟹、蝦、魚、貝可作為經濟主體,既提高了單位產量和效益,又降低了養殖風險和成本。
“今年產量20噸—30噸,目前正值銷售旺季,水產品賣到了周邊縣市。”新疆三阿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武群說,浙江專家不僅教技術,還培養了本地技術員,現在每天都有客戶上門採購。
“新疆鹽鹼水養殖水產品有很大的優勢,尤其在南疆地區有望進行大面積推廣。”王歡說。
浙江援疆科技特派團以科技為筆,在新疆大地上繪就了“牛羊依舊香,魚蝦上新桌”的豐收畫卷,讓新疆人的餐桌更加豐富,也讓兩地人民的情誼在美食飄香中愈發深厚。(謝慧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