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庫爾班大叔一家的信念與堅守

2025年09月06日09:23 | 來源:新疆日報
小字號

8月17日黃昏時分,新疆於田縣托格日尕孜鄉托格日尕孜村的庫爾班·吐魯木紀念館漸漸安靜下來。如克亞木·麥提賽地送走最后一批參觀者,轉身望向大廳中央那張熟悉的畫像。畫像裡,她的曾外祖父庫爾班·吐魯木緊握毛主席的手,側身凝望,目光熾熱,仿佛要將畢生的感激與仰望,熔鑄於這雙緊握的手中。

庫爾班·吐魯木1883年出生在於田縣托格日尕孜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失去了父母,當了農奴。成年后,為了擺脫被地主富農壓榨奴役的生活,他帶著妻子逃到荒漠,最后與妻子走散。

1949年12月,進入於田縣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荒漠裡發現了庫爾班·吐魯木,將他帶回村裡,給他安頓了住處,還幫他找到了離散的妻子和已經16歲卻沒見過面的女兒。那時,他的全部家當隻有一條破氈、一把破銅壺,還有一身沉重的債務。

1952年,土改春風吹拂於田。69歲的庫爾班·吐魯木分到14畝耕地,有了一所房子和一頭毛驢,平生第一次種上了屬於自己的土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1953年加入互助組后,他用辛勤勞動得來的錢買了12個犁鏵1頭牛,送給全鄉互助組。1957年,他被評為縣積肥模范,為於田縣樹起了一面紅旗。從1953年到1957年,他累計出售的余糧有4900多斤。

親歷了新舊社會的庫爾班·吐魯木,對黨和祖國懷有無限熱愛。

“桃子熟了,他就晒桃干﹔杏子熟了,他就晾杏干﹔甜瓜熟了,就挑最大最甜的存下﹔玉米熟了,也專揀顆粒飽滿的收好……”在庫爾班·吐魯木紀念館,如克亞木常常給參觀者講述這段故事——她的曾外祖父一遍一遍挑選最好的勞動果實,一心想著把它們送給毛主席。

“北京在地上,只要我的毛驢不倒下去,一直走,就一定能到北京。”這熾熱而執著的渴望,最終在中南海化作雙手的緊握。1958年6月28日,庫爾班·吐魯木作為全國勞動模范,走進了中南海,見到了毛主席。在中南海,他把帶來的兩小袋杏干、桃干、葡萄干及兩塊手工織的土布敬獻給毛主席。合影時,他側身久久凝望著毛主席慈祥的面龐。接見后的第二天,毛主席專門派人給他送了10米條絨布。

1959年1月,庫爾班·吐魯木當選自治區二屆人大代表。同年7月,76歲高齡的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2017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送到了庫爾班·吐魯木長女托乎提汗·庫爾班的手中。信中殷切囑托:“希望你們全家繼續像庫爾班大叔那樣,同鄉親們一道,做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模范……”這份囑托,自此深深融入這個家族的血脈中,成為他們不變的信念。

在托格日尕孜鄉,鄰裡街坊、各族干部群眾都在以實際行動,傳承著庫爾班·吐魯木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精神。

說起如今的變化,托格日尕孜村黨支部書記李好強滿是自豪:“現在,村民住進了安居房,通了自來水,柏油路直通家門口,不少人還買了小汽車。依托庫爾班·吐魯木文旅產業園,村民在家門口開了農家樂、餐館和超市,實現穩定就業。我們會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團結一心、努力奮斗,把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拍熱扎提·阿不都)

(責編:陳新輝、楊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