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調研行丨下馬崖邊境派出所:忠誠永遠在“馬上”

近日,人民網“黨建引領聚合力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調研行走進新疆,深入了解民族地區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與鮮活案例,記錄群眾可知可感的新變化、新收獲。
“何師傅,水龍頭出問題了,你來看看吧。”
“好嘞,馬上來。”
在新疆哈密邊境管理支隊下馬崖邊境派出所轄區內,總能看到一個背著工具包的民警,他叫何春明,也是建所以來第309名守邊人,群眾更愛叫他“物業警察何師傅”。
7月28日,何春明(右一)在“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2025行走的思政課”系列主題活動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固原巷社區專場活動中,分享下馬崖邊境派出所戍邊為民的故事。人民網 李欣洋攝
下馬崖邊境派出所,坐落於中蒙邊境的哈密市伊吾縣下馬崖鄉。這個建所61年的邊境派出所七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而它的榮譽遠不止這些,“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青年文明號”“楓橋式公安派出所”……
下馬崖邊境派出所“物業警察”何春明幫助群眾修理家電。張輝攝
“我以前在部隊上是一名后勤兵,對修修補補的事比較在行。”2019年,何春明分到下馬崖派出所,他在工作中發現,群眾遇到漏水斷電之類的事,很難找到會維修的人。於是,何春明自購工具,主動上門服務,修燈泡、補水管、修農機……他的維修工具越買越多,派出所騰出一個小房間給他做工具庫房,還組建了一支紅旗黨員服務隊。
“我們站的這片土地是紅色的,戍邊為民是刻在骨子裡的責任。”何春明撿起林帶裡的一根白楊樹枝說道,“你看,這個白楊樹枝折斷后是五角星的形狀。”
“五星白楊”是紅色基因傳承的一個象征。1950年伊吾四十天保衛戰的烽火中,11名鋼鐵二連戰士倒在下馬崖,遺骨葬於派出所后院。1964年建所時,民警們在墓旁栽下這一棵棵白楊樹。
從成立之日起,“把對黨忠誠鐫刻天山、把紅色基因融進血脈、把群眾之事舉過頭頂、把邊疆穩定視為生命”,就成了下馬崖邊境派出所民警的“信念坐標”。
“紅色根須扎進邊關沃土,紅色血脈也融進了我們的精神信仰。”何春明說。
下馬崖邊境派出所陳列館裡,一件件斑駁的老物件無一不是“把群眾放在心上、把心放在群眾身上”的見証。
下馬崖邊境派出所陳列館裡的老水車。人民網記者 陳新輝攝
1964年派出所建所時的老水車,輪軸上還留著當年往返12公裡澇壩地的磨痕,直到2003年,全鄉建成安全飲水工程,它才光榮“退役”。
那台鏽跡斑斑的補鞋機是春天幫牧民修好趕羊的靴子,夏天幫老人縫好開線的布鞋,秋天幫孩子補好開學的球鞋的溫暖印記。
……
下馬崖邊境派出所民警在巡邊路上。張輝攝
六十多年來,下馬崖邊境派出所把這一件件、一樁樁累積起來的實事,化作了邊境線上最動人的“警民魚水情”,刻在了“五星白楊”的年輪裡。現在的下馬崖,家家戶戶的鑰匙隨意地挂在門上﹔老百姓撿到錢或物品,會拍個照發微信群和朋友圈,等待失主認領﹔游客來了,隨便敲哪家的門,都會端上奶茶和瓜果熱情招待……
下馬崖邊境派出所民警與十二木卡姆民間藝人共跳民族舞。張輝攝
“不論是邊疆治理、還是深化‘鑄牢’,著力點就在黨建引領。”哈密邊境管理支隊黨委書記、支隊長張德鴻說,“我們以下馬崖派出所為代表,打造集‘黨性教育、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為一體的實踐教學基地,由此帶動邊境轄區成長出無數個‘下馬崖’,把邊疆地區各級組織、各方力量、各族群眾擰成一股繩,形成齊抓共管的好局面。”(張峰、唐曉勇、王欲然、黃玉琦、劉文邦、楊睿、陳新輝、李欣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